同樣都是喝巖茶,『日常泡法』和『審評泡法』,有何不同?《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近兩年受大環境影響,各地的鬥茶賽、茶博會等,少了許多。

還記得,早些年的武夷山,一年到頭,大大小小的鬥茶賽事不斷。

以至於,鬥茶賽的火熱,還影響了大家的日常喝茶。

還記得那會兒找茶農朋友喝茶,剛找到地方落座。

他們的開場白十有八九是:『怎麼說,今天是審評泡法,還是按普通方式來?

這架勢,自然極了。

就像出門吃飯點菜,店家詢問你要不要加辣、加蔥花、加香菜那般自然。

話說,日常泡法VS審評泡法,有何不同呢?

《2》

一、茶具不同。

審評泡法,泡茶架勢擺得比較大。

成套的審評蓋碗。

成堆的審評湯碗。

成摞的小巧茶匙。

不論三七二十一,每種先配套4、5組左右,整齊碼放在茶桌一角,留待備用。

當然 ,審評式泡茶,喝茶的陣仗也會比較大。

少有隻喝一泡茶,就動用這套審評茶具的情況。

至少也是兩兩對比,同臺對沖。

甚至於,同時泡開7款、8款不同的巖茶一溜而過,擺成直線。

像長街宴那樣,同時試喝好幾款茶。

奔赴這樣的試茶盛宴,一定要提早準備。

中午多吃兩碗肉,填飽肚子,再去喝茶。

不然,容易喝茶喝到嘴歪茶醉……

而日常泡法要簡單許多,備一套基礎茶具即可。

白瓷蓋碗一個,110毫升容量,倒鐘器型,碗沿略寬的那種。

公道杯1-2個,用於分茶。

當然,額外多準備一個公道杯,還能方便留還魂湯。

品茗杯的數量,視在場喝茶人數決定。

如果隻有自己喝茶,用平時慣用的主人杯即可。

《3》

二、分茶方式不同。

早兩年,聽武夷山朋友講了個笑破肚子的真事。

那年的天心村鬥茶賽上,她看到有兩位外省路過的客人,不知道審評匙是用來舀茶湯到茶杯裡的,還以為是直接喝的。

於是,他們就端起審評碗,舀起茶湯,倒嘴裡喝了起來……

審評匙類似飯桌上的公筷母匙,肯定不能這麼用。

它是舀湯專用的,用於分茶。

但日常沖泡,更多還是用公道杯分茶。

將茶湯倒入公道杯後,稍加靜置。

哪怕茶湯中帶有零星碎茶,也能慢慢沉淀,落入公道杯底部。

倒茶分湯,碎茶末不會輕易順著水流倒出,喝茶過程更順暢。

對比來看,公道杯分茶的體驗感更好。

多人喝茶場合下,用類似湯匙那樣的工具去舀茶湯。

一勺,再一勺,再加一勺……

不厭其煩,連續舀了多次茶湯,杯中的茶水估計不到半分滿。

試喝過程中,當你遇到自己特別心儀的好茶時。

若想再來一杯,這慢悠悠的舀湯過程,著實太繁瑣。

好在,現在的武夷山,早已經推出了升級版的審評碗。

碗口一側,設有鷹嘴造型的出湯口。

看起來,類似茶碗形的公道杯。

分茶時,既可以按照傳統做法那樣,慢慢舀湯。

也可以拿起來直接倒,方便了許多。

《4》

三、聞香方式不同。

審評泡茶的聞香姿勢,與日常泡茶截然不同。

舉兩個例子,聞湯匙背面的掛杯香,以及帶水聞蓋香。

審評碗、審評湯匙是配套出現的。

評茶時,若想感受湯水的掛壁香,有這樣的捷徑。

拿起審評匙,注意了,先稍等一兩秒鐘。

不然直接從茶湯裡拿起湯匙,會濕漉漉地往下滴水。

緊接著,將湯匙背面靠近鼻端下方,輕輕去聞。

輕而易舉就能感受到,瓷質湯匙背面附著的縷縷香氣!

若是日常喝茶,聞掛杯香時,更多還是聞茶杯的底部。

將一杯茶喝盡後,湊近杯底,輕聞掛杯香氣。

掛杯香、掛壁香、杯壁香,它們都是一個意思,能傳達茶湯當中的香氣附著力!

至於聞蓋香,也有新變化。

平日裡,用蓋碗泡巖茶,將茶湯倒出後。

第一時間內,要趁熱揭蓋聞香。

感受剛被沸水洗禮一番後,激發出來的充足香氣。

不過,按照審評式泡法,茶湯一律坐杯。

聞香時,往往是『帶水聞蓋香』。

第一沖,註水後合蓋,悶1分鐘後可揭蓋聞香,悶2分鐘出湯。

第二沖,悶1-2分鐘揭蓋聞香,悶足3分鐘出湯。

第三沖,悶2-3分鐘後,帶水揭蓋聞香,悶足5分鐘再倒出茶湯。

《5》

四、投茶量不同。

嚴格按審評方法規定,取茶過程大有講究。

要取代表性茶樣5克,稱重取茶時,要注意取樣均勻。

不是隨機打開裝茶的紙箱,從上面抓來一泡茶後就直接沖泡。

而是得抓下一大捧茶,放入把盤內,輕輕搖晃均勻。

體型不同,粗細不一的幹茶條索,會受到慣性影響自動分層,分出上、中、下三段。

上段茶,偏粗。

下段茶,偏碎。

中段茶最具代表性,取來審評試茶,更能真實、完整、全面展示試茶結果。

另外,投茶量也有區別。

巖茶不論審評泡茶,還是常規泡法,都是用110毫升標準白瓷蓋碗為主。

但前者的投茶量是5克。

而日常喝茶,還是放到8克為宜,多了少了都會影響茶湯風味。

《6》

五、浸泡時間不同。

這是審評泡法最為另類的地方,茶湯一律悶著喝。

默認隻泡三沖,三次定勝負。

第一沖,悶2分鐘。

第二沖,悶3分鐘。

第三沖,悶5分鐘。

即便和日常泡法相比,巖茶審評時,隻放5克幹茶。

但這種極端式悶茶法,會讓很多茶客吃不消。

一開場就悶泡,並且還悶這麼長時間,一泡巖茶原先能泡7、8沖不淡的茶味,全部被濃縮在前三道茶水。

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別提有多重口味了。

哪怕喝茶多年的老茶客,遇到密集式審評多款巖茶時,也是吃不消的,喝不了這麼多悶濃悶苦的茶湯。

鬥茶賽上的老茶客們,大多是將茶湯放到嘴巴裡,簡單嘗個味道後,就將其吐出來,茶水並不落喉。

《7》

日常喝茶,用不著審評的那一套。

首先,難得空閑坐下來泡茶,自然適合慢節奏。

不必趕趟似的,同時泡開七、八款不同的茶。

隻有一、兩人喝茶時,茶水這麼多,喝不完,放著也是浪費。

其次,日常泡茶,不建議悶泡。

蓋碗泡巖茶,快出水才是王道。

剛開始沖泡時,前4、5沖左右千萬別悶泡,盡快倒出茶湯,才能避免茶味泡濃。

等到後幾沖再考慮坐杯悶泡,延長浸泡時間,讓尾水不至於過分寡淡。

最後,審評式悶茶,為的是快速篩選好壞。

對評茶員/試茶專家來說,是高效的方法。

但普通茶客沒必要盲目照搬,不論試茶,還是簡單品茶,采用自己最熟悉的泡法即可。

逐次沖泡,別想著三局定風波,潦草悶泡。

采用『先快後慢』的出湯方式,逐沖細品,更能完整感受好茶風味!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