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了京都,可別再錯過這款茶了。《圖+文》

今年的主題應該是『未盡感』,總有不完美的缺憾。

本想春天的時候去看京都的櫻花、庭院、枯山水,『一期一會』、『和敬清寂』、『茶禪一味』,這樣的詞匯跳躍著,描摹出一種美學享受。

可冬天還未結束,計劃就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

越是有無法實現的願望,越是心心念念。

空出來的時間也沒閑著,看圖、看書、看電影,想從繁雜的信息裡獲得補償。

在幽微中絮絮叨叨

在幽微中絮絮叨叨

一直喜歡日式建築的陰翳美感,屋外是大片繁茂的綠色植物,木質結構的拉門隔斷,不會讓強光直接打在屋內。

在這樣的建築裡往外看,陽光是婉約的,以柔和的力量感投射在微暗古樸、清潔雅致的室內。

在這種氛圍裡適合做的事有,插花、焚香、飲茶。

而最想做的,是用粗糲器皿,靜靜喝一盞白茶。

白茶的『白』裡,本身就帶有零星的幽微、自然和空曠,和日式建築如此契合。

未經沖泡的幹茶芽葉自然舒展,整體呈現灰褐色,在自然的陳舊感裡,遊離著一絲暗綠,是植物生命的遺跡。

入口即是清甜,若有似無的、曖昧幽靜的甜。

不會占據味覺,而是恰到好處的留白,餘味一縷暗香,像不經意跌落肩頭的白花。

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贊》裡寫:

「竊以為我們東方人常於自己已有的境遇中求滿足,有甘於現狀之風氣,雖雲略淡,亦不感到不平,卻能沉潛於黑暗之中,發現自我之美。

或許也可以是,在黑暗中陡然捕捉到茶的回甘。

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吧

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吧

建築的美感離不開植物的襯托,京都的植物似乎擁有天然濾鏡,生動,透過屏幕都能感受到它們飽滿的呼吸聲。

自然和建築的相交融,是不刻意營造,追求拙樸的意境。

枯木、苔蘚、落英,兀自開放和凋零,少有人為幹涉。

後來偏愛大葉的白茶,來自雲南原始森林的樹葉,芽葉間的蓬勃更加顯露。

如千利休所說,『茶花要插得如同開在原野中』,是一種不拘束、不折損的美。

白茶工藝是一種少經雕琢的工藝。

有人說,如果做茶像做菜一樣,那麼白茶的工藝就接近『清蒸』。

采摘回來之後,隻需經由萎凋、幹燥的過程,保留茶葉最自然的味道。

拿來與人分享,說,喝起來像存放過的老茶,本身攜帶著洗練陳舊的味道。

喝到末了寡淡下來也無妨,枯淡山水,有它的從容自在。

想起電影《尋訪千利休》裡,千利休對豐臣秀吉說:

「那麼,就尋找您內心的寧靜吧,將您的層層重擔一並放下,請品嘗這杯質樸的茶,享受生命的喜悅。

這款茶名也著實應景,『清歡』二字,符合當下心境。

再也見不到對方的心情

再也見不到對方的心情

『清歡』美在不奪目,清淡的歡愉,一期一會,剔除得失心的相見和離別。

一期一會的意思,是指每次給來訪的客人沏茶時,都要以『這輩子再也見不到對方了』的心情來對待。

茶也是一樣,白茶可以長久存放,但每次喝到的卻都是它不同的樣子。

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的心情,即使是面對同樣的環境、同樣的人。

岡倉天心的那句話非常動人:

「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一盞茶,塑造我們與不完美之間的溫柔鏈接。

好好品嘗生命的喜悅

好好品嘗生命的喜悅

枯淡的外表,

自然的創造過程,

清雅的滋味,

心裡未盡的遺憾,其實都可以借由清歡這款茶來完成。

有人用這樣的話闡述日本』Wabi-sabi』文化精神:

「削減到本質,但不要剝離它的韻,保持幹凈純潔但不要剝奪生命力。

可以理解為,一切都是日常的、樸素的、收斂的,去掉所有不必要的,隻留下時間的光澤。

無論是器物還是人,都在這種光澤當中滲透出最真實的內在美。

茶的內在美在茶湯中展現。

清歡的沖泡方式是隨意而寬容的,大壺寬湯,蓋碗沖泡。

當下手邊有的器皿都可以,不過投茶註水的功夫。

我們有一種『吝嗇』泡法,隻取兩三片葉子,投入杯中即可飲用。

有趣的是,這種泡法不僅不會覺得淡,反而能讓人更加敏銳地感受到它的清雅潤澤。

不能遠行的日子裡,用一杯茶的時間和自己對話,在無常變化中,擁抱所有不確定的可能。

也許,不是從這款茶中獲得了補償,而是學會了對不完美的全然接受、欣賞和傾慕。

杯盞中的茶湯浮光躍金,映照出內心的從容,也就是真正的『清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