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明茶錄 | 一杯化開,自有清香。《圖+文》

3月下旬,連續幾天的雨停歇了,天開始放晴,山間早晚還有些許的冷,這樣的時間天氣,容易做出好茶,可得花香。

夜間是做茶人工作的時間,茶不做出來,覺睡不香,這個季節,做茶人沒有晝夜。

以時間計,我和惠明茶的緣始於2006年。

十二年中,惠明茶是我接觸最多,傳播最多,喝的最多,山上跑的最多,和傳統制茶師傅交流最多的一款茶,對我有著特殊的感情。

惠明茶在中國的傳統名茶中,並沒有顯赫的名頭,在浙江,有西湖龍井的頭牌地位,在全國,工藝相近的洞庭碧螺春早已聲名大振,加之處州地處浙西南大山,惠明茶成為了地道的民間茶,受到了百姓人家的青睞。

據《景寧縣志》記載,唐大中期《約847—859》,景寧已種植茶樹,唐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來到南泉山建造惠明寺,並在山地上種茶,茶以僧名,僧以茶名。

大多文字記錄中是這樣陳述惠明茶的:其外形緊細,稍卷曲,色綠潤,具有回味甜醇、濃而不苦、滋味鮮爽、耐於沖泡、香氣持久的特點,成為名茶中的珍品。

金獎惠明茶是浙江傳統名茶,素有雲霧仙茗之稱,盛產於中國畬鄉景寧鶴溪南泉山麓的惠明寺村,制茶工藝獨特,手工揉條細膩,翻炒均勻,烘培適度,外形美觀,色、香、味俱全。

好山好水出好茶,惠明寺海拔600米左右,山間常年雲霧環繞,林間雜蘭,這裡是金獎惠明茶的核心產區,作為歷史名茶,惠明茶較完整地傳承了傳統的制茶方式,其中的烘青工藝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綠茶的最佳品質和口感,惠明茶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金質獎章,受到矚目,因其產於高山,景寧地處浙西南山區,受傳播和運輸的局限,惠明茶相對屬於真正好茶的小眾群體。

在惠明寺的周邊,家家戶戶都有制茶作坊,男女老少皆可采茶、制茶,其中手藝出色的制茶人多是沿承了家傳的技藝,在制茶理念上有著各自的觀點和見解,因此也讓傳統的惠明茶在不同手藝人的詮釋下體現出不同的細微滋味。

在惠明茶歷史的追塑上,因其相對小眾的現狀,相關的史料記載和可據文獻不多,因此對惠明茶相對系統的論述和溯源也就成了一個缺憾,現有的相關研究惠明茶的歷史和記載,也大多是觸及即可,數語而止,多流於一慣的傳說和聽聞。

說起惠明茶,不得不提的是畬家人,景寧是中國唯一的一個畬族自治縣,也是華東地區唯一的民族自治縣,畬族自稱山哈,畬家人用歌聲詮釋著生存的酸甜苦辣,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歷史通過畬語一輩輩相傳。

每年的三月三是畬家人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畬家男女盛裝在身,山歌響起,茶席流觴,老酒擺開,好一凡熱鬧景象。

畬家人熱情好客,真摯善良,世代堅守著自己的土地,耕作而樂。

與茶有關的的傳說,多來自民間,遂記載於皇家官府的書文,在惠明茶的歷史上,金獎一詞的來源也頗有傳奇色彩,這一詞也將惠明茶帶出了南泉山,一直流傳至今。

中國的茶,是農耕文明的一個文化符號,隨著發展,逐漸形成它獨有的一脈,如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後人的解讀多既淺嘗輒止。

現代人對茶的研究和關注重心多放在其化學內質和經濟價值上,這兩個對茶的市場價值和傳播聲譽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如果僅止於此,茶便失去了它最沁人心脾的溫度,中國茶有著它最為獨特的坐標,就是其所獨有的文化肌理,這也是中國茶別於任何一種國外飲品的精神內涵。

早先幾年,有中國七萬茶廠不敵一個英國的立頓之說,立頓在市場、標準方面最大的體現了茶的經濟價值,這也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但讓普通人有一杯好茶喝的初衷是一致的。

茶是一款健康的飲品,中國的不同之處是在品飲之外,賦於了茶精神的力量,讓現代人在品飲一杯熱茶時,無限地靠近古人的溫度,這是美妙的。

茶與寺廟,茶與僧人,茶與平常百姓一脈相承,亦與文人賢士,皇家顯貴形影不離。

唐人陸羽在《茶經》六之飲有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其高妙的煎茶之法和對茶的專著論述,給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得到了廣闊的傳播,被後人尊為『茶聖』。

其後又寫道:『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這其中的奧妙,可謂茶之始,亦是茶之末,把茶作為飲品的全部過程用東方哲理進行了解讀。

惠明和尚在南泉山建寺,與其地域的風貌和人文環境不分,這裡民風純樸,畬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北上的旅途,選擇了清風雲霧為伴的南泉山為落腳地,讓惠明茶的制作工藝得到了真正的傳承和發揚,也在不斷的堅守和探索中找到了當地茶品的最佳制做工藝,既有傳統制茶手藝的沿襲,也體現了自己對茶的理解,其制做流程最佳的保留了綠茶的最大營養成分,烘青工藝接近現代制茶科學,其中手工師傅揉炒的茶在對青葉制做時間的把握和茶性的了解接近完美,用時間與茶對話,在茶重生的過程中,完成了一次人與自然的交融。

研究茶,離不開茶的地域,這是風土人情所在。

茶的制作,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高度,它是人們對自然的探索和征服。

茶從藥用到它的生活美學,真正體現了先人在一路走來的過程中,對自我的反思歸一。

惠明茶自然也不例外。

茶樹的種子,從西南高原一路傳來,到這裡已然矮化,尤其是在解放後的茶樹栽培和復興上,便於管理和產量的要求,讓茶更為接近百姓。

這裡現今依然有一些野生的茶樹,它們的生長分散,沒有管理,作為飲用的經濟價值已然不高,近年有茶人在春茶後多有采摘,用來制做紅茶,因其葉片較大,借鑒了烏龍茶發酵的工藝,制出的紅茶有一定的花香,茶湯的厚度次之。

在惠明寺周邊有一些原生白化的綠茶品種,隨著時間氣候的變化,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白茶品種,因光照和溫度的不同,茶的白化程度不同,但整體顯滋味醇厚,鮮活,具體明顯的地域和品種特色,不可多得,隨之也出現了改良和人工培育,白化程度好,滋味次之。

最為稱道的還是惠明茶,作為浙江省內唯一的有性系茶樹品種的鳩坑種,發芽時間較其它晚近一月,但芽葉粗壯,滋味醇厚,具有明顯的地域香,由其制作的惠明茶用南泉山水沖泡飲之,確是人間一大快事,因群體種的發芽晚,上市遲,外形較其它品種次之,因而也就逐漸被市場弱化。

最早上市的惠明茶是烏牛早品種制做,其外形翠綠,條索緊致,芽頭林立,其在春節後二月已然可以上市,在早春市場有好的價格,因此被大多商家追逐,惠明茶目前的當家品種是迎霜品種,其制做的茶芽精細,白毫顯,茶湯滋味鮮活,其上市是季節也正是清明前後,正是茶滋味最為豐富的時節,是制茶人和飲者所愛的。

惠明茶采青多選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初展,早先由師傅手工揉制,隨著需求量的增加,近年多用機器制做,其基本的工藝分攤青——殺青——揉捻——做形——提香,因每個制茶師傅的經驗和手藝差異,在重點的做形和提香環節體現出了技藝的高下。

當然,看茶做茶,在鮮葉的把關和青葉攤放和殺青環節,更是需要經驗和多年的自我感知,才能對茶有基本的體味,這種手藝和感知,是教科書所不能言會的,近年各方組織的培訓和交流增多,對惠明茶工藝的發展也有探索,但就其傳統制做的核心技藝來講,還是依賴傳統的制師傅的手藝,這是中國傳統技藝的核心所在,也是幾代人用時間造就的高峰,不是一本書一節課所能概括的,做為平常人,能夠喝到一杯沁人心脾的惠明茶,就是幸福。

谷雨前後,正山的惠明茶大多上市,這個時間,走在敕木山麓,隨處可見忙於采茶的鄉間老者,茶廠做坊也散發著迷人的茶香,這份享受,隻有在新茶制做的車間才能感知,有條件的飲者在這個季節去茶山走走,真是莫大的福氣啊。

進得一家,坐下來,主人隨手抓一把新茶,就著山泉沖開,茶香散開,才飲一口,就是神仙的意境。

傳統惠明茶隻采春茶一季,過了六月,氣溫轉升,就不再制做,開始茶園的息養,這是保證茶葉品質的重要一環,也是減少農藥使用的關鍵因素,做為傳統的農產品和農業人,惠明茶和畬家人一樣,堅守著自己的山,自己的地,靜靜地做著自己的茶,一杯化開,自有清香。

喝茶,不急。

作者:陳軍丨弘益茶道美學撰稿人

•本期編輯✎ 兮淺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