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茶席之間,花枝皆為實,春秋為虛。《圖+文》

秋來,該換茶了!

暑熱漸漸退卻,心也安然開來,取出前年藏的白茶餅,隔了窗欞吹進的淡淡秋意,細細的看,色沉心潤,愈發的歡喜了。

藏茶,有時候,是收斂那些不能忘卻的歡喜,或者是不能忘記的人,待到某年某月,再去重新打開封印的回憶,一杯滾水,便鮮活如初。

隔年的蓮蓬,在案子上待得日久了,有了些許灰塵,且今年的新鮮蓮花蓮子也上得桌來,便換了下來,或許年齡大了吧,竟然覺得這粉粉白白的荷花著實好看,比那份帶了枯槁的古雅更容易得人歡喜,來來去去的人都說,這花朵兒真讓人愛的不行了。

成把的小荷花骨朵,剪了長長的梗,紮成一束倒掛在書架上,慢慢風幹。

小蓮蓬也挑選四五隻用麻繩子紮起來,倒掛了,與荷花朵兒一起風幹,那些香味就漸漸的摻進去秋日陽光的味道,雖然顏色慢慢的暗淡,香味也日漸消散,但是卻成了另一道風景。

歲月的痕跡,與那些線裝的書是及其相配的。

相識十數年的阿朱現在還在畫畫,她說,這些蓮蓬可以放在實木畫框裡,掛在白墻上,就有了蕭蕭遠山清秋意,即便是身居鬧市,也能聽到禪寺的鐘聲,在夜裡,在這支淡淡的枯槁的蓮藕上,也在眼前這一盞清茶之中。

若有老友來訪,相對而坐,一盞茶便復活了舊日時光。

若一人獨對,淡淡墨痕一簾書香倒也不辜負這一杯茶的溫暖。

此刻,禪便是茶,茶便是禪!好茶,配得起山間明月,配得起松濤晚鐘,配得起一竿修竹,配得起一壺春秋。

那日,卻在偉姐的桌上,與那朵成了杯墊的蓮蓬相見歡,難相離,原來,秋日,這壺珍藏多了數年的茶,與這枯蓮座,才最相得益彰的。

其實,在漢代之前,人們飲茶對茶具的使用並沒有過多的苛求,但求其潔凈,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茶文化在盛唐得到空前的輝煌。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詩人盧仝的詩句霸氣十足,但是也恰巧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統治者對茶文化的重視。

飲茶之樂,飲茶之雅,從而對茶具的要求也日漸精美,金銀為優富貴湯,宋元陶瓷名揚天下,明清則返璞歸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修竹可做杯盞,林木亦可馨香。

偉姐是深諳茶道的資深茶師,與茶浸淫,心靈手巧。

這隔年的老蓮蓬,卻也被她數次蒸煮做成了茶墊,溫潤了歲月,雅致了風情。

小砂鍋裡一汪清水,三兩隻幹硬的蓮蓬,在水中輕輕翻滾,她不時拿起手邊的茶箸翻動,素手如霜,很是好看。

煮軟了,取出其中的蓮子,尋了一養了滿滿一缽銅錢草的青石臼子壓上,半日,飽滿蓮蓬變成了一高不過半寸的扁圓,若陳年小荷葉,色成暗褐色,擺在朱色的茶桌上,趁著青瓷的杯子,著實好看。

烈日下曬上三兩日,這蓮蓬便成了形,偉姐說,這枯蓮座,有了春日風情夏日暖陽著了秋日熏風,入了水凈其心,去其子,到也無牽無掛,若應了那句赤條條來,赤條條去,與這塵世再無掛礙,可真得算的是六根清凈了。

醍醐灌頂,煮雪烹茶,清涼自在,茶禪一味。

望著偉姐含笑的面容,心頭竟然一陣寧靜。

前些日子,偉姐去山中尋茶,住在武夷山。

窗外雲海翻騰,室內一甌茶香,年逾七旬的師父,汲了山澗泉水,烹煮隔年舊茶,案幾上是帶著露珠的山花幾束。

塵世,虛無,入境,出塵!

仿佛,生命在此更迭交替!

原來,這茶席之間,茶盞,花枝皆為實,蘊含其間的韻味精神則為虛。

烹茶人的一招一式皆為茶湯所禦,此為實物,而事茶過程中的專註、無我則是最為寶貴的心悟。

枯蓮座,無塵心,一杯茶,一壺春!飲罷,這日子便也過去了一個春秋。

作者:蕭陌丨弘益茶道美學撰稿人

•本期編輯✎ 離蘇

•圖片來源:攝影師@木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