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成功申遺 廣西六堡茶、油茶醇潤世界。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本次入選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堪稱中國歷次人類非遺申報項目中的『體量之最』,共涉及15個省(區、市)的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涵蓋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再加工茶等傳統制茶技藝和相關習俗。

廣西這兩個項目成為組成部分——六堡茶制作技藝、瑤族油茶習俗。

采青

茶山

六堡茶制作技藝

六堡茶制作技藝是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桂林市、橫州市等地種植的茶葉為原材料,經過采青、晾青、殺青、揉捻、漚堆等多道工序,制造出外觀色澤黑褐光潤、茶湯呈琥珀黃紅之色、喝時滋味醇厚甘爽、聞有檳榔香味等品質特征的六堡茶的傳統技藝。

晾青

炒青

六堡茶,屬黑茶類,以『紅、濃、陳、醇』的品質特點及獨特的檳榔香味列為中國二十四名茶。

六堡茶原產於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後發展到廣西20餘個縣,其產制歷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

六堡茶制作多以廣西種植的茶葉為原材料,一般采用一芽二三葉,其工序包括晾青、殺青、揉捻、漚堆、初蒸、發酵、復蒸、加壓、幹燥、晾置、陳化等。

其中,殺青指低溫烘焙;揉捻指把茶葉整形為條狀;漚堆、初蒸、復蒸則是形成六堡茶獨特品質的關鍵性工序,目的是通過濕熱作用,促進內含物質的變化,減掉苦澀味,使滋味變醇,消除青嗆氣,使葉色變為深黃褐青。

這幾道工序需反復2—3次,直至茶葉出現黏汁,發出特有的醇香,即為適度。

加壓即是將漚堆好的茶葉裝簍壓緊使其自然發酵;幹燥工序包括松柴明火烘焙及晾置、陳化等。

揉捻

堆悶

六堡茶具有解暑養身的保健功效。

為了便於存放,人們往往將六堡茶壓制加工成圓柱形狀。

六堡茶越陳越佳,深受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人民的喜愛,成為中國茶葉中的『僑銷茶之王』,被譽為『可喝的古董』。

2008年11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黑茶制作技藝《六堡茶制作技藝》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4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黑茶制作技藝《六堡茶制作技藝》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存放

瑤族油茶習俗

俗稱『打油茶』,是將油茶葉、生薑、大蒜等原材料,放入鐵鍋反復捶打後加入熱水熬煮成的茶飲品的一種飲食方式,並貫穿於人生禮儀、社會交往活動中逐漸形成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茶習俗。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為核心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資源縣、灌陽縣及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鐘山縣、湖南省江永縣等瑤族聚居區為輻射區,並逐漸流佈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柳州市、南寧市等城市。

據隋朝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建置茶城的歷史推斷,當時該地已經有茶葉種植和貿易,當地人應該已經懂得飲茶,並長期保持這一習俗。

打油茶

辦喜事唱敬茶歌

恭城瑤族油茶用料及制作特別講究,首先選用上好的本地茶葉,以谷雨前後采摘制作的茶葉為佳。

其次茶具均為特制,一是使用專門茶鍋,這種鍋用生鐵鑄成,帶嘴,形如瓢狀。

二是選用一把像『7』字形的油茶槌,三是用竹篾編織濾渣的茶葉隔。

制作油茶時,先用少許開水將茶葉浸泡5~10分鐘,以減少煙火味及苦澀味,然後在茶鍋內放少許豬油燒熱,放入薑、蒜及泡好的茶葉稍炒,隨即將其捶茸,捶好後加水燒開熬至出味,放入精鹽調味,用茶葉隔把茶水分別濾入碗中即成,制好的恭城油茶,色澤金黃、茶味濃鬱、咸淡適中。

食用時根據個人喜好選放蔥花、香菜、炒米、麻蛋果、酥花生、排散等配料。

瑤族老人打油茶

瑤族青年結婚開茶習俗

長期傳承過程中,恭城瑤族油茶逐漸成為瑤族社交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人生禮儀的重要環節,招待貴客的最高禮節,在婚喪嫁娶、嬰兒滿月、老人過壽等重要人生禮儀、重大節慶及待客的民俗中形成的特定的茶禮、茶俗、茶規。

恭城油茶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瑤族群眾根據南嶺山地潮濕、山區多霧瘴,寒熱無常的氣候而形成的飲食習慣,是瑤族適應嶺南山區環境的經驗總結,具有廣泛的大眾實踐性。

2008年11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油茶制作技藝《恭城油茶》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021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瑤族油茶習俗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記者廖汨 劉暢 通訊員 才巍》

瑤族青年結婚敬油茶習俗

油茶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