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男宋徽宗:精通茶道的『大玩家』。《圖+文》

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年》,宋神宗第11子,宋朝第8位皇帝,公元1100年即位。

在政治上,宋徽宗治國無方,在位26年《1100年-1126年》,被俘後亡國於1135年,受折磨而死。

但在藝術上,宋徽宗卻有相當高的造詣,是歷史上有名的書畫家。

其書,獨創『瘦金書』體,自成一家,遒勁而瀟灑;其畫,以花鳥畫專長,以工細彩墨為主,並自成『院體』《宋代翰林圖畫院》,充滿盎然富貴之氣。

宋徽宗趙佶酷愛飲茶,精通茶道,並於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撰寫了一部茶葉專著——《茶論》,後人稱之為《大觀茶論》。

作為皇帝,禦筆作茶書,在中國歷代皇帝中也是僅有的一個。

全書二十篇,有序、地產、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

從茶葉的栽培、采制到烹點、鑒品,從烹茶的水、具、火到色、香、味,以及點茶之法,藏焙之要,無所不及,有的至今尚有借鑒和研究價值。

《大觀茶論》雖不足四千字,就內容而言,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品讀價值。

宋徽宗《大觀茶論》寫到茶『可謂盛世之清尚也』,由於皇帝對茶這樣的熱衷,也促進了宋代茶風的盛行。

我們從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就可以看到,這個茶癡皇帝對於點茶是多麼的專業,對茶具的選擇是多麼的在行,對於『鬥茶』又是多麼的熱衷。

『點茶』一篇,見解精辟,論述深刻。

宋代的飲茶法承繼唐代方式,但以點茶為主流。

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註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註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註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點茶講究力道的大小,工具和力道運用的和諧。

『點茶』篇中對手指、腕力的描述尤為精彩,點茶的樂趣、生活的情趣躍然而出。

宋徽宗對茶具的選擇也很在行,其在《大觀茶論·盞》中的論述便是很好的證明:『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宋徽宗所推崇的這種茶盞名『兔毫盞』,外飾為細長的條狀紋,條紋在黒釉的陪襯下閃爍出銀光,狀如兔毫,故得其名。

宋代飲茶使用的廣口圈足的茶盞,釉色有黑、醬、青、白、青白等,但黑釉盞尤受偏愛,這與當時『鬥茶』之風的盛行有關。

因點茶時用茶筅擊拂使得茶湯表面浮起一層白色乳沫,白色的乳沫和黑色的茶盞色調分明,容易勘驗,最宜『鬥茶』。

徽宗時,『鬥茶』之風盛行與他也不無關系。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天下之士,勵志清白,兢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皇帝嗜茶,群臣必投其所好、趨之若鶩。

一些王公貴族、文人雅士,不僅品茶玩賞,還想方設法翻弄出新花樣——『鬥茶』。

『鬥茶』又稱『茗戰』,是一種品評茶葉的活動,以盞面水痕先現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鬥茶』之風也日漸擴散到日本,現代日本茶道文化協會負責人森本司郎《《茶史漫話》》認為:『正是中國的‘鬥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這位『愛茶帝』不但愛茶、鬥茶,還把茶元素融進了他的『瘦金書』和以工細彩墨為主、自成一體的『院體』繪畫中,這在對茶刻畫的細致入微的《文會圖》中就可見一斑。

這麼看來,這位不愛江山、熱衷藝術和茶的『荒唐』皇帝,丟了江山也就不足奇了。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

《文會圖》局部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及局部

宋徽宗·瘦金書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