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芳君說茶 | 第794期原創茶說
說到泡茶,悶泡法也許算得上是最不受茶小白待見,卻又是老茶人經常使用的一種沖泡技法。
記得小時候在家裡與爺爺一起喝茶時,老人家泡茶總是喜歡多悶一小會後才出湯,湯感醇厚,不過有時候稍不注意悶久了,苦澀味盡顯。
我是不喜歡喝這樣的茶,老人家卻總是甘之如飴。
誠然,老人家喜歡這樣的重口味,但是從茶葉品鑒的角度而言,悶泡法對於大多數茶葉品類而言,實際上並不太實用,甚至,如果說它是一種『糟蹋』好茶的任性泡法的話,似乎也並不為過。
不過,在茶界卻長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茶好不好,悶一悶就知道了!』
這又是為何呢?
好比我們到了北方想吃魚,結果大家發現北方最常見的做法是紅燒,而並非清蒸。
為什麼呢?
因為隻有紅燒做法,才能充分利用佐料的味道揚長避短,適當掩蓋由於原料不夠新鮮而導致的滋味問題。
在茶葉專業評審中,悶泡法是檢驗茶葉品質優劣的一個技巧。
它實際上是一種有意而為之的泡法,通過較長時間的浸泡,讓茶葉內質充分地溶解出來。
這時候,透過這泡茶葉的湯色、香氣、滋味、口感等維度,就能較為真實、完整地綜合評審這道茶的優劣。
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悶泡並不等於坐杯。
通常意義上,坐杯時間不會超過一分鐘,而悶泡卻可以達到三分鐘,甚至更長時間。
真正優質好茶,並不怕悶,悶一悶,反而是好事,能讓茶湯滋味更加甘醇,入口的茶味特別足,而不是那種茶水分離的單薄感,所以,為什麼老茶人泡茶時都喜歡悶一悶呢,因為這樣子,喝茶時更能感覺到充足的茶氣。
品質不好的茶,就特別害怕悶泡。
悶泡就像一面『放大鏡』,一泡茶的生死門。
經過悶泡,這道茶所有隱藏的缺點都會一覽無遺地呈現在你的面前。
譬如:做青時如果走水不暢,適當悶泡後,茶湯就會顯得澀而不化;炒青時如果茶葉含水量控制不當,悶泡後,茶湯就會顯得不明亮;發酵過度的話,湯色就會偏紅。
哪些茶葉需要悶泡?
並不是所有茶葉都適合悶泡,有些茶天生嬌貴,就怕悶壞了。
所以,除了講究鮮爽清香的綠茶、黃茶,以及部分白茶之外,烏龍茶、黑茶、老茶等茶類都可以采用悶泡法。
究竟悶多久合適?
悶泡並非悶越久越好,通常1-3分鐘比較合適,悶久了,就失去了品鑒的意義。
總的來說,對於茶小白而言,茶湯入口以追求香韻為第一要義,悶泡法還是慎用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