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足火茶,是巖茶能承受的最高火功。
『足』含有足夠、足矣的意思。
翻譯成大白話,焙到這裡就行,得適可而止。
因為再繼續焙下去,那就過頭了。
過猶不及,焙成了病火茶,反倒白白浪費一籠茶。
周末時從一位茶農朋友那裡,聽來一個新解釋。
巖茶的足火,存在這樣的定義。
是巖茶加工期間,為了讓茶葉焙到『足幹』程度,並且吃下它能夠吃下的火,就是足火。
此處提到的足火,是一個浮動范圍。
類似將一道青菜炒熟。
炒熟空心菜,和炒熟西藍花,用到的火候肯定不同。
舉個例子,有的巖茶,吃下100分火時,整體風味最好。
但是,有的茶在吃下70-80左右的火候,香氣滋味最佳,不適合再焙下去。
說白了,背後涉及到一個老生常談的概念——看茶焙茶。
什麼樣的巖茶才算吃足了火?
得結合這4點因素說了算!
《2》
一、品種。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巖茶圈內,也沒有完全相似的兩個品種。
不同品種之間,特征區分鮮明。
舉個例子,四大名叢。
鐵羅漢和水金龜等,但凡有涉獵過焙茶的人,都能知道它們更能『吃火』。
按麻花的個人口味偏愛來算,黃觀音、金牡丹、雀舌、八仙等,喝輕火能接受。
但是,四大名叢之首的鐵羅漢,為了體現它的渾厚深沉湯感特征,還是焙足一些更好喝。
所以,哪怕今年的慧苑老叢鐵羅漢,姍姍來遲,上市時間比往年遲了很多。
但心裡還是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好茶不怕晚。
要想喝到焙火足一些的正巖茶《新茶》,大約在冬季這句話,其實沒有錯。
但是,同樣是四大名叢,白雞冠就不適合焙火太高。
白雞冠,市面上基本是輕火為主。
再往上,頂多就是中輕火。
如果硬生生要焙到中火以上,白雞冠本身的品種外形獨特性,黃綠偏淺的顏色容易焙變色。
同時,茶湯中特有的鮮醇茶味,清鮮口感,以及獨特的類似鮮草藥那樣的清鬱香氣,也會一概被削弱,不如輕火風味來得好。
所以,巖茶的焙火,要看菜下碟。
不同品種之間,適宜的最佳火功並不相同!
《3》
二、做青基礎。
武夷巖茶的焙茶,要看茶焙茶。
根據一款茶的個性化特征,專門定制適宜的火功。
除了品種特征的不同外,還要考慮做青前提。
巖茶的復雜加工過程,可簡化成做青+焙火。
以蓋房子為比方,做青好比打地基。
基礎打好,後期焙火才能更順手。
巖茶在初制結束,焙茶之前,茶農們會進入一輪常規程序——試毛茶。
有時候,同一款巖茶做出來後,毛茶甚至要反復試喝多遍。
唯有反復確定,才能知道焙茶時該怎麼調整方向。
換個角度理解,巖茶的焙火,掣肘於做青基礎。
之前在武夷山,聽來這樣的說法。
巖茶做青做得熟,才能久焙,適合將火功焙高一些。
假設做青偏輕,發酵偏輕,花香保留更多。
焙茶方向上多數是做成清新口味,以輕火、中輕火居多。
再說,在試毛茶時,還得看具體情況來定。
若是一款茶,香氣做得特別好,讓人難以割舍,焙茶時自然舍不得焙火過高,損耗它的香氣特色。
假設一款茶,毛茶時就能感受出水路很清晰。
焙茶時則是側重於『燉』,讓做出來的湯感更醇厚、厚實。
到了具體焙茶過程,還要反復審評,把控品質。
根據巖茶的具體焙茶吃火表現,抓住一款茶的焙火最佳臨界點。
焙多一分則香氣減弱,焙少一分則茶味略薄。
達到不多不少的狀態,才是理論上的最佳標準。
《4》
三、山場基礎。
早三、四年,很多茶客對下面這番話深信不疑。
認為山場出身越好的巖茶,越適合『吃火』。
在一傳二、二傳三、三傳百的過程中,這番話還悄然發生了改變。
謠傳成『隻有正巖茶才能焙足火』
此話一出,許多新茶友在買茶時,一味去跟風那些焙火過頭,烤出咖啡味,品種特色全無的病態巖茶。
回過頭來看,不論正巖茶、半巖茶、外山茶,焙火程度沒有絕對制約。
哪怕茶葉內質積累再單薄的外山茶,焙茶時提高溫度,拉長焙茶時間,同樣能將火功焙高。
不少為了節省焙茶成本,采用一焙到底方式做出來的巖茶,多數是采用便宜的外山茶青『開刀』。
至於正巖好茶,為保穩妥,還是慢焙為主。
但不少外山茶,它們的內質缺失,哪怕焙足了火,湯感也不醇厚、不稠滑。
喝入口除了感覺火氣大,很刺激,並沒有太多亮點。
反過來看,正巖山場出來的巖茶,焙茶發揮空間更多。
焙輕火、焙中火、焙足火,都各有亮點。
除了個別特殊的品種外,越是正巖核心山場的茶,主流還是焙足一些,更能體現湯感稠滑的優勢。
以牛欄坑肉桂為例,輕火『牛肉』僅是極端個例。
能受市場普遍認可的牛肉,還是得等到十月、十一月左右,喝焙火足一些的狀態,更加過癮!
《5》
四、天氣因素。
武夷巖茶的焙茶,流傳有不少順口溜。
看茶焙茶,是最經典的說法。
當然,還有『看天焙茶』一說。
茶行業,某種意義上,仍舊得看天吃飯。
從今年的大旱,可見一斑。
但巖茶焙火時,也要考慮天氣因素影響。
比如,今年的輕火茶。
五月中下旬後,各家的新茶陸續采得差不多了。
做青結束,下一步就是等著焙茶。
隻可惜,從五月底一直到六月快結束,都是漫長的雨季。
雨水頻繁,影響到了輕火茶的焙茶。
雨天濕氣太重,焙火難以焙進去,影響了今年輕火茶的上市。
無獨有偶,在雨季結束後,又迎來了漫長的旱季。
從整個夏天,等到秋天,武夷山就沒下過一場透徹的大雨,旱情嚴重,九曲溪的水位一降再降。
甚至連以小氣候清涼著稱的正巖山場,都需要依靠抽水抗旱……
茶農們的時間與精力,被抗旱分去後。
一來二去,也延遲了今年的足火茶上市。
晴天雨天,氣溫高低,濕度變化,天氣因素的變化,與焙火效果息息相關。
看天焙茶一說,完全沒有錯!
《6》
一款巖茶焙到什麼樣的狀態,是最好的?
能達到『足夠』的程度?
除了前面提到的因素外,其實還有一點。
看市場口味來定。
開門做生意,顧客才是上帝。
以客為主,迎合市場口味去焙茶,才能順利實現銷售。
早些年,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名詞——潮汕火。
銷往潮州、汕頭一帶的巖茶,為了迎合當地喝茶口味,焙火時下手會比較重。
有段時間,專門挑戰過這類『潮汕火』。
但泡出來的茶湯,濃油赤醬,接近醬油湯,苦澀刺激超強。
勉強喝入口,還是不能接受,喝不習慣。
除了『潮汕火』外,為了適合北方市場,將部分巖茶降低火功,保留更多花香,也是權宜之策。
看茶焙茶、看天焙茶、看市場需求焙茶……
巖茶的程度高低,沒有絕對好壞之分,適合的才是最好!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