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申遺成功 茶鄉福建倍感振奮:推廣茶文化。《圖+文》

央廣網福州12月1日消息《記者龔雯》11月29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茶鄉福建的茶人們倍感振奮,表示在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加持下,對『中國茶』文化和產業發展更有信心,將守正創新推廣茶文化、推進新時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包含了來自全國15個省的44個小項目,其中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福鼎白茶制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6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來自福建省。

福州市三坊七巷的茉莉花茶文化館內花香氤氳、彌漫坊巷,成為向遊客展示茉莉花茶的窗口。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第四代傳承人、福州茉莉花茶文化館館長林碧峰聽到聯合申遺成功的消息十分激動,表示將繼續以打造全產業鏈助力茶文化推廣。

林碧峰說,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此前已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如今成為『雙遺產』對福州茉莉花茶發展形成了更大的推動力,在工藝上、文化上、傳播上都將更進一層,人們更加能夠『在這裡發現福州、遇見世界』。

福建武夷山生態茶園《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在福建武夷山,有著38年制茶經驗的遊玉瓊當晚在社交平臺轉載相關消息。

作為首批國家級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遊玉瓊常年為推動茶制作技藝相關申報工作發聲,她袒露道,『非常激動,這是全國茶葉工作者的努力』

『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有最復雜、繁瑣的工藝,也是首個制茶工藝類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遊玉瓊倍感自豪,在她看來,『傳承不是泥古不化』,要運用科技創新的方式引領行業發展;此次聯合申遺將中國六大茶類凝結起來,用統一的載體、新的方式總結茶文化,講好中國茶故事,從而推動產業振興和鄉村振興。

在福建安溪,安溪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安溪鐵觀音女茶師非遺傳習所負責人何環珠說,將繼續推動女性參與生態茶園建設與管理、非遺技藝傳習與傳播、科技下鄉幫扶與指導,實現因茶致富、因茶興業,促進茶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與創新發展。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福建作為著名的特種茶產區和中華茶文化發源地之一,不僅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且產茶種類齊全。

2021年,福建茶葉產量達48.79萬噸,全產業鏈產值超1400億元人民幣;茶葉出口額達5.1億美元,位居全國首位。

閩茶在中國乃至世界茶葉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這次聯合申遺成功是新時代茶產業發展融合文化、增強科技、做強產業的起點』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福建省現代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經濟信息崗位專家管曦認為,茶產業的發展,產業是基礎,文化是翅膀,科技是動力。

以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為抓手,通過文化賦能茶產業,特別是挖掘制茶技藝的文化傳承功能,來發現茶產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讓茶產業的文化臂膀揮動更加自如;通過科技驅動茶產業,在保護傳統制茶技藝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最新的科技,如機械化加工和人工智能篩選等,及時有效開發適應市場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的新產品,讓傳統的技藝在新時代迸發出新活力。

而對於福建來說,這次聯合申遺成功,對內有助於福建茶產業實現全產業鏈發展,夯實基礎;對外有助於通過茶葉制茶技藝與地方文化的有機結合,塑造福建茶產業的整體文化和形象,向世界發出宣言。

『十四五』期間,福建將重點打造一批閩茶文化新亮點,做強一批閩茶產業增長點,培育一批閩茶科技創新點,到2025年實現全省茶葉全產業鏈總產值超2000億元目標。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近日,福建多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爭取到2025年,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到2035年,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有效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