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句話總結——與中國人息息相關的『茶文化』,申遺成功啦!
中華文明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貢獻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表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再次體現出中華文明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非遺保護事業出現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進入系統性保護新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茶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在浙江杭州考察時觀看龍井茶手工炒制技藝,鼓勵大家把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在致信祝賀首個『國際茶日』時指出,中國願同各方一道,推動全球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鑒,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如今,中國茶葉的種植面積、從業人群、茶產量及產值均居世界前列。
種茶、制茶、飲茶等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佈,被各地區各民族廣泛享用,海內外中華兒女都是茶文化的傳承者,日用而不覺地踐行著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
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裡茶道等,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弘揚與傳承中國茶文化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
『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制作茶葉的國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國人生活,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據介紹,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供人飲用與分享。
傳統制茶技藝主要集中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佈,為多民族所共享。
成熟發達的傳統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茶和天下、包容並蓄的理念。
寧德師范學院黨委書記、茶文化知名研究學者夏良玉指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是在長期制茶實踐探索形成的,無論從歷史上或現今來看對茶產業發展、擺脫貧困、鄉村振興及茶文明傳播都產生積極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申遺成功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世界共享,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一個重要例證。
講好新時代中國非遺故事
截至目前,包括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內,中國有43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框架下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為國際非遺保護提供了中國經驗、貢獻了中國智慧。
此次申遺成功,是推動茶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向世界傳播中國非遺保護成就新的契機。
據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負責人介紹,為增強傳承活力,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成立了保護工作組,並聯合制定了《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五年保護計劃《2021—2025》》,鼓勵傳承人按照傳統方式授徒傳藝,依托中職院校和高等院校培養專門人才,鞏固代際傳承;舉辦保護傳承培訓班,加強能力建設;建立研學基地,編寫普及讀本,開展相關巡展活動,提高青少年的保護意識。
文化和旅遊部和相關地方政府積極支持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組織實施系列保護措施,做好該遺產項目的傳承與實踐。
接下來,中國將不斷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高度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講好新時代中國非遺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圖片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