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裡的千年魅力。《圖+文》

楊多傑在百年歷史的焙茶間。

受訪者供圖

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就愛茶。

葉漢鐘在演示潮州工夫茶藝。

受訪者供圖

浙江農林大學茶學與茶文化學院舉辦的國際中文日·得荼節系列活動上,留學生體驗手工炒茶。

《陸羽茶經:經典本《漢竹》》書影。

位於杭州市西湖區的龍塢茶園,這裡是西湖龍井茶的主要產區。

商建農供圖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摩洛哥拉巴特傳來的一則消息讓中國人十分振奮: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對於『人生開門七件事』壓臺登場的『茶』,想必每位中國人從來不會感到陌生。

作為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制作茶葉的國家,中國坐擁四大主要茶區與數百種茶樹,各地運用不同制茶技藝發展出來的再加工茶,總計達到2000多種。

這門『舌尖上的非遺』不但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也通過歷代文人雅士留下的海量詩文及相關茶文化藝術品,滋養了中國人謙、和、禮、敬的文化品格。

且將新火試新茶。

如今,中國茶再次走到國際舞臺的『聚光燈』下,新生代『國潮』消費的興起也讓中國茶『古樹吐新芽』。

最近,『圍爐煮茶』正在城市群體中興起,各短視頻平臺的相關話題播放量超過16億次。

茶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在讓古老的非遺不斷年輕化、儀式化,融入生活日常,賦予時代內涵。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黃楚旋 關雨晴 黃堃媛 實習生 胡森銘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1

44項國家級非遺組團參評 創歷次申報項目『體量之最』

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就愛茶。

剛剛申遺成功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堪稱中國歷次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中的『體量之最』:項目共涉及15個省《區、市》的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涵蓋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再加工茶等傳統制茶技藝,以及徑山茶宴、趕茶場等相關習俗。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每個國家兩年隻能單獨申報一個人類非遺候選項目。

本屆共有來自各國的46個文化遺產項目參評,申遺難度不言而喻。

『我們將技藝與習俗放在一起申報,體現出中國對人類非遺項目整體性保護的重視。

整合不同地區的傳統制茶技藝與習俗項目,也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說。

茶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

在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朱鋼看來,『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不但包含著與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有關的系列知識、技藝和實踐,它更與其他非遺項目一起,組成一個范圍更大的保護與發展系統:從茶具的制作到茶室的裝修,許多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民俗類非遺項目都與茶文化緊密關聯。

中國茶之所以能納入人類非遺,更重要的還有其內在的文化價值。

通過制茶、泡茶、品茶,中國人培養了平和包容的心態、形成了含蓄內斂的品格。

歷代文人雅士更是難掩對茶的喜愛,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典故與詩篇。

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中國最早系統闡述茶葉知識及實踐的專著。

『《茶經》出現之前,與茶有關的詩歌不超過10首。

但在陸羽《茶經》出現的唐代,茶詩的數量迅速發展到超過500首,宋元明清歌詠茶事的詩詞更是不計其數。

今天,我們能從數千首茶詩中,感受到茶文化的雋永悠長』在自媒體『多聊茶』創始人、茶文化研究者楊多傑看來,茶書與茶詩是催生『茶文化』概念的重要載體,而每個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歷史時期,茶文化都會迎來新的發展高峰。

來自廣東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潮州工夫茶藝』,也是『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重要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藝歷史可追溯至宋代。

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記載:『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致』潮汕地區考究細致的茶風可見一斑。

潮州文史專家曾楚楠認為,潮州工夫茶藝之所以別具一格,還在於它『和敬精樂』的精神意蘊:『‘和’‘敬’是全世界茶道共通的精神,一絲不茍的‘精’與雅俗共賞的‘樂’,則是潮州工夫茶藝特有的氣質』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也隨著華僑的腳步漂洋過海,成為華人華僑舉世公認的精神紐帶。

中共廣東省食品醫藥行業聯合黨委書記張俊修表示,除潮州工夫茶藝外,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英德紅茶制作技藝都是廣東獨具特色的傳統制茶技藝非遺項目,尚有不少研究空白有待填補:『比如,如何運用現代技術培養出不同香型的單叢茶?

如何改進工夫茶藝泡制不同品種的單叢茶?

這些研究都是未來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有益課題』

2

萬裡茶道蘊含人類共通智慧 『以茶為媒』講好中國故事

縱觀全球,世界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而中國無疑是舉世公認茶文化的故鄉。

『全世界的茶文化都可以追溯到中國。

英國人喝茶已經有數百年歷史,不但最初的茶葉來自中國,我們今天在茶桌上用到的茶具,追溯歷史也都是從中國開始的』英國茶專家簡·佩蒂格魯說。

『茶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文明互動演進的生動佐證』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楊紅介紹,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裡茶道,到今日的『一帶一路』,來自中國的茶文化遠播全球,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茶葉也被國際廣泛視為和平、友誼、合作的紐帶。

直到如今,茶仍舊是海外民眾認知度最高的中國文化符號之一。

楊紅告訴記者,據相關機構開展的『美國民眾對中華文化印象』調查顯示,茶的知名度和喜愛度位列第六,與長城、大熊貓、中國園林、中國烹飪、功夫等一起名列榜單前十。

『在這些文化符號裡,除大熊貓外,其他全部是中國的文化遺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楊紅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國際交流的通用語匯,比如,中餐烹飪技藝與食俗、傳統造園技藝都屬於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太極拳也在2020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申遺,將深化不同文化圈之間茶文化的共通共享』楊紅說。

作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核心資源,『中國茶』蘊含著全人類共通的經驗和智慧。

在浙江農林大學,中國第一所以『茶文化』命名的本科學院設立其中,近年來致力開展茶文化國際化呈現工作。

早在2014年,該學院還與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大學共建全世界首家以『茶文化』為背景的孔子學院。

『走進中國茶的世界裡,你會被茶人的故事深深感動,這些故事都是值得中國作家深度挖掘的素材』浙江農林大學茶學與茶文化學院學科帶頭人、名譽院長王旭烽30多年來筆耕不輟,除了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茶人三部曲』系列外,她還創作多部茶文化話劇、紀錄片、大型舞臺藝術呈現,發起並推動『全民飲茶日』出海,培養國際茶藝師,讓茶文化『可聽、可看、可感』。

『物以知為貴。

我們不但需要對中國茶的特點進行更多的普及,還要對‘中國式生活’的載體加以整體輸出』楊多傑觀察到,隨著綜合國力日益提升,『中國茶』正在讓不少國家民眾的飲茶習慣發生潛移默化的轉變。

以西非為例,當地知識分子和高收入群體從前愛喝印度、斯裡蘭卡的紅茶,如今偏愛中國的綠茶,『他們能從手中一杯中國茶裡,感受到中國人歷史悠久的生活方式』。

日本近代思想家岡倉天心用英文寫就《茶之書》,對宣傳和普及日本茶起到了很大作用。

對此,楊多傑認為,文化構建離不開傳播,中國茶的推廣同樣亟待中國版《茶之書》:『我們要讓外國人認識到:中國人原來是這樣喝茶的。

他們才會對中國茶產生向往之情』

3

『國潮』興起傳統茶飲乘勢『破圈』 『沉浸式』體驗茶文化受追捧

回到茶葉的故鄉,『國潮』的興起讓中國茶的消費市場掀起一股新風。

中國茶不僅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新寵』,也在他們的社交生活裡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由美團數據觀聯合咖門發佈的《2021茶飲消費洞察》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的茶飲市場體量已經遠超咖啡10.9倍,而『95後』逐漸成為茶飲消費的『主力軍』。

長期以來,喝茶被視為老一輩的消費習慣,如今為何越來越多年輕人愛上『圍爐煮茶』?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一果指出,這一方面出於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的提升,一方面則歸功於新式茶飲品牌的策略:包裝時尚、口味多樣、即點即取、話題營銷……總能戳中年輕消費者的關注點。

不過,曾一果也指出,新式茶飲與傳統茶飲的消費市場依然存在『代溝』:新式茶飲對應的是與咖啡連鎖店相似的『快餐式』消費,而習慣傳統茶飲的老一輩則很難認同這種『快消茶』:『傳統茶飲從制茶、泡茶到品茶都有自成一體的流程,需要消費者花時間去研究和掌握,而這些都是傳統制茶技藝非遺項目所關注的部分』

如何推動傳統茶飲真正『出圈』走進年輕人生活,是中國茶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鍵問題。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少峰認為,新式茶飲消費對茶文化的推廣也有可資借鑒之處:『茶文化走進年輕人圈層需要IP引導,需要故事的包裝與跨界的嘗試,從而打破過去喝茶特定的生活場景』

曾一果認為,非遺項目大多具有很強的屬地特性,茶文化是一個地方自然、歷史與人文環境的體現,人文旅遊的註入能更好激發當地茶文化的活力。

在浙江,許多茶園、自然村落已成為旅遊景區的一部分。

『到杭州品味西湖龍井,已成為來杭旅遊的遊客們不可或缺的項目』杭州市西湖區龍井茶產業協會會長商建農說。

最近,王旭烽也領銜浙江農林大學茶學與茶文化學院,在浙江多地開展『微茶莊園』的嘗試。

這種以家庭或小群落為基本單位,集茶種植、生產、營銷、文化、旅遊、科研為一體的微小型茶農莊,不但可以讓遊客沉浸式體驗『茶生活』,也能帶領當地茶農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讓茶飲回歸日常生活,充實文化空間,也正在反哺更多非遺項目從中受惠。

朱鋼注意到,越來越多新式茶飲店與傳統非遺走得越來越近。

喜茶首家『嶺南風』主題店進駐永慶坊時,就與廣彩傳承人翟惠玲、周承傑工作室合作,以其經典作品《松下品茗》為藍本融合創新,推出專屬茶杯,實現非遺傳播與品牌推廣的『雙贏』。

今年,廣東省嶺南文化藝術促進基金會啟動實施『嶺南·高度——新時代嶺南100名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支持青年傳承人創作與成長,同時聯合廣彩瓷燒制技藝、廣州琺瑯制作技藝、石灣陶燒制技藝等非遺項目的青年傳承人,圍繞茶具制作、茶室陳列等進行文創開發。

社會力量的參與有助推動更多與茶文化相關的非遺項目共同發展,對『雙創』的帶動作用也將逐漸得到體現。

■一線觀察

工夫茶開創

『南茶北飲』新風尚

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藝是廣東唯一參與申報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在成功申遺次日,潮州工夫茶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鐘,便將與潮州市茶藝協會組建潮州工夫茶藝演示團隊提上議事日程。

『我們當天上午便臨時召開理事會議,商定重組茶藝演示團隊的相關事宜,希望能與國內外更多朋友分享東方文化的千年魅力』潮州茶藝協會會長王澤英介紹,團隊將聘請葉漢鐘擔綱策劃指導。

近年來,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滋養,為潮州工夫茶藝帶來『南茶北飲』的新風尚。

2022年『國際茶日』中國主場活動、潮州工夫茶大會等茶界『盛宴』在潮州接連舉辦,將『潮州工夫天下茶』的招牌越擦越亮,讓潮州的茶香飄向全國、飄向世界。

建章立制修好茶藝『內功』

距離潮州2500多公裡的內蒙古呼和浩特,有著一間特別的客棧。

一進門,隨處可見『上了年紀』的潮州茶器、精美的潮繡、雅致的潮州金漆木雕。

更令人驚奇的是,客棧內20多名員工,從經理高管到保潔人員都能泡上一手標準的潮州工夫茶。

這間名為『舍一茶事』的客棧,是葉漢鐘於2018年在內蒙古成立的潮州工夫茶藝傳習基地。

除內蒙古外,南京、上海、濟南也設有這樣的基地,由葉漢鐘的親傳弟子開展傳承推廣工作。

他們舉辦茶藝公開課、工夫茶會,將潮州茶文化帶進當地課堂。

今年8月,在烏魯木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支持下,葉漢鐘與『田雨茶道』研修中心簽訂協議,擬在當地設立潮州工夫茶藝傳習基地。

潮州工夫茶掀起了『南茶北飲』的新風。

葉漢鐘告訴記者,慕名前來向他拜師學藝的人中,不乏來自北京、濟南、哈爾濱等地的北方人。

要實現非遺的異地傳承和培訓,就需要出臺一套可以落地的統一標準。

『備器、生火、凈手、候火、傾茶、炙茶、溫壺、溫杯、納茶、潤茶、刮沫、燙杯、高沖、滾杯、低斟、點茶、請茶、聞香、啜味、審韻、謝賓』是潮州工夫茶藝地道的二十一道程序。

隨著中國茶葉學會《潮州工夫茶藝技術規程》在2019年底正式發佈,潮州工夫茶藝二十一式的傳習有了明確的標準。

對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

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會會長謝鴻洲認為,潮州工夫茶文化體系離不開『茶、器、水、藝、道』五個大字。

去年8月,研究會發佈了潮汕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等潮州工夫茶『茶器四寶』團體標準,四項技術工藝自此有章可依。

『沒有標準,行業就發展不起來』葉漢鐘說。

目前,潮州工夫茶的少兒茶藝技術規程、茶臺五件套中茶盤和壺承的團體標準也已先後發佈,潮州手拉朱泥壺的市級地方標準也在今年8月評審通過,潮州還在省內率先探索為古茶樹保護進行立法……各類標準體系的逐步完善和確立,讓潮州工夫茶的『內功』功底更加爐火純青。

『潮州工夫天下茶』香飄四海

5月21—24日,2022年『國際茶日』中國主場活動和潮州工夫茶大會在潮州接連舉辦。

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茶企和茶文化愛好者齊聚於此,國際茶葉組織、商協會代表也在『雲上』相聚。

獨具潮州特色的牌坊街擺起了『潮·工夫茶宴』,每桌茶席上都有席主為茶客們沖泡不同品種的鳳凰單叢;韓文公祠舉辦的『圍爐觀茶·工夫雅集』主題活動上,茶客們三五成席,相互交流制茶、品茗的經驗;潮州工夫茶大會的展位更是『一位難求』,2022全國茶商大會也吸引來自浙江、福建、貴州、吉林、內蒙古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客商前來交流。

近年來,隨著潮州工夫茶藝宣傳推廣工作全面鋪開,潮州工夫茶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目前,全市共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7人,縣區級代表性傳承人26人。

潮州還組織各級代表性傳承人深入學校、街道、社區、鄉村,開展近百期公益培訓,同時支持傳承人『走出去』,通過錄制慕課、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向全世界展示潮州茶藝的『真工夫』。

接下來,潮州將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水平,推動潮州工夫茶藝的保護和傳承,促進工夫茶文化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向世界展示潮州文化這一中華文化重要支脈的獨特魅力。

南方日報記者 王涵琦 楊逸 李雨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