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磚家、大師到雜貨鋪老板,這些年,賣巖茶的門檻是不是都很低?《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近段時間網上有個熱議話題。

『賣茶的門檻是不是很低?

話題底下,引起眾多討論。

該怎麼說呢,這本身就是開放式問題。

以某些低價促銷的賣茶方式為例,直播帶貨賣茶時,能做出好業績的,要求也不低。

除了長得好、口才好、有耐心、持之以恒外,還要求具備出色的心理素質。

如此,在興高采烈、唾沫橫飛介紹起9.9元的牛欄坑肉桂時。

才能做到臉不紅、心不跳,一本正經地扯謊。

逛一圈某音下來,相信大家也能發現,網上賣茶的眾生相難以盡數。

有專業的,也有不專業的。

有一知半解的,也有不懂裝懂的。

有將正巖茶批發賣成白菜價的,也有單泡茶就賣出驚人數字的。

單從賣茶門檻看,的確不高。

甚至,對普通人來說,哪怕以前沒有任何與茶行業相關的經驗。

但業餘時間,也能批發點茶葉,或者幫身邊的親朋好友帶貨,在自己的朋友圈內吆喝一二。

廣撒網之下,必然能有點收獲。

但賣茶入門容易,做得好卻很難。

魚龍混雜、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市場裡,能夠堅持本心,更加難。

《2》

之前在武夷山時,有次在路邊便利店買水。

就是那種特別小的門面,夫妻店。

走進去後,滿貨架都是雜貨,連轉個身都很難。

原本打算,走進去拿兩瓶礦泉水就走。

但無意間瞥到,在櫃臺的一角老板擺了很多茶葉盒子。

定睛一看,無非是正山小種、金駿眉、大紅袍、水仙、肉桂等通用版包裝。

具體價位,倒是沒有細標。

見狀,順勢向老板閑聊。

『這茶是你們家的嗎?

『不是,我們親戚家有做茶,就幫忙賣點,全部都是一手貨源,要不要看看?

不了,隻是路過想買水。

但以上這一幕,卻在武夷山的街頭小巷很常見。

在武夷山,除了滿大街的茶葉店、茶莊、批發店在賣茶零售外。

即便占地一爿,主業並非賣茶的雜貨店、幹貨特產店、餐飲店、旅店、按摩店等,都能找到類似的『親戚茶』出售。

反正只要一小片平臺,就足夠擺上好幾盒茶,也占不了多少地方。

甚者,連貨源都不用進,只要幫著別人搭售即可。

賣不掉,自己也不虧。

能順便幫著賣幾盒,還能有點小小的分成,這樣的搭售之舉有誰能拒絕?

此類搭售式賣茶,幾乎是零門檻。

不需要懂茶,也不需要專業介紹,能像賣礦泉水那樣將茶葉也順便賣幾盒出去。

但從買茶角度看,這樣的搭售茶究竟有沒有性價比,還得甄別一二才行!

《3》

不少地方城市裡,茶葉經常和土特產擺在一塊出售。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茶。

將茶葉列為土特產,完全沒問題。

旅遊路過一座城,想要買點伴手禮時,不少人會選茶葉。

尤其是武夷山這樣以茶出名的旅遊城市,遊客們在武夷山逛了一圈後,心生買茶念頭,想帶點巖茶和正山小種回家,不過是人之常情。

然而,針對遊客買茶,之前的文章裡,有介紹過『補刀店』的故事。

另外還有反復提過,不是到了原產地,就能淘到一手尖貨。

畢竟現在的物流運輸那麼發達。

哪怕海角天邊,在旅遊小鎮的一條街裡賣的特色工藝品,都少不了義烏的功勞。

每年秋天,陽澄湖的遊泳蟹更是成了一個梗,此處暫且不表。

既然如此,親自到了一趟武夷山後,如果沒有人脈、沒有資源,又怎能輕易相信,自己買到的牛欄坑肉桂、慧苑老叢水仙、馬頭巖肉桂等一定是尖貨?

據麻花了解,很多天心村的坑主們,極少接待零售散客哇。

考慮到賣茶這門行當,少有限定門檻。

茶友們在選特產茶時,千萬別輕易相信,原產地就一定貨真價實,還是老實試茶對比後,才能在茶桌上見真章!

《4》

最近看到不少暑期茶旅團。

當然,其中也有不少摻雜私貨的。

除了遊玩外,順便還帶點貨,賣賣茶。

比如,成功參團後,萬元級正巖好茶不限量,敞開喝。

比如,參加XX團,可享專家級的茶知識講授。

比如,參觀報名,能體驗巖茶采摘、制作全流程。

乍一聽,敞開喝好茶的機會,似乎很誘人。

但從實際體驗看,怕不是才喝了三、四款茶,立刻就上頭茶醉,實在喝不動。

鑒定一款巖茶值多少錢,在不少專業茶客眼裡都是難題。

更不談,普通遊客了。

萬一那些號稱市場價過萬的正巖茶,實際上隻是批發價買來,再裝入看著高檔的泡袋包裝,價格虛高,又該何解?

另外,專家講解茶知識的含金量,有高有低。

是專家講解?

還是『磚家』打著免費授課的旗號,變相帶貨,也得需要辨別一二。

最後,采茶制茶體驗更是與巖茶加工脫節。

原因無他,現在是暑期檔,試問哪來『標準茶青』可采?

如果隻是隨便摘點夏茶,用來拍照玩。

頂著灼灼暑熱采茶,與其說是為了體驗采茶文化,倒不如說是湊熱鬧。

再說了,親自體驗做茶流程,對遊客來說意義不大。

按相熟的茶農朋友的直言——這不過是鬧著玩。

想來也是,做茶明明是一門苦差事。

這麼熱的天,忍受高溫進入炭焙間,需要勇氣。

而在非制茶季裡,摘點夏茶放在水篩上體驗手工搖青。

除了能拍些擺拍照片外,對真實學茶沒有半點用處。

《5》

賣茶與懂茶,其實是兩回事。

去年還分享過小玲的故事。

有位老友在三姑一片開茶葉店很多年了,而小玲是他家店裡的員工。

上次在他們店裡喝茶閑聊時,小玲還甩出過這樣的金句。

『我一個賣茶的,需要懂茶嗎?

在商言商,從銷售角度看,只要能順利將茶賣出去。

不論懂不懂茶,不論黑貓白貓,能夠有業績就是好事。

在圈內,不乏這樣的調侃。

很多時候,不懂茶的人反而能將生意做得更好。

無知者無畏,不論真假,不論品質,只要堅持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就能做成生意。

但從長遠來看,如果沒有半點喜愛,很難在一個行業內堅持下去。

能懂一點,肯定比完全不懂更好。

如果為了賣茶,而將外山茶標成濃兇煞的馬肉、將苦澀刺激曲解成湯感很醇、將茶味香氣淡寡貌似成『無味之味』。

但盡搬『宮廷玉液酒』的那套吹噓蒙騙之術,肯定不是長久之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誠信,方能立身!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