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今早起來,剛看到推送。
今年的茶博會延期了。
延期原因是受大環境影響,不便聚集。
不過,即便沒有大環境影響。
我們也有許多年,沒有去湊過茶博會、茶葉會展等活動的熱鬧了。
心裡想法很簡單,本來自己就不缺茶喝。
倉庫裡還有滿滿當當的存貨,沒必要去蹭喝那幾口。
原本上,早年還有著這樣的心態。
『算了,還是隨便以遊客的身份去逛逛吧』
『就算沒能遇到好茶,萬一能收集到不錯的負面素材呢?
』
『算下來,也不虛此行啊』
但是,有一年在上海茶博會上,試了一口別人遞來的熟普茶湯。
淺嘗一口,覺得遭遇了這些年試茶途中最大的滑鐵盧。
你能想象嗎?
這杯茶裡面竟然有豬圈味,太太太可怕了。
這樣的怪味茶背後,究竟經歷了什麼?
理智告訴自己,千萬別再細想。
越細想,越是膈應自己。
以至於時隔多年,還是遲遲沒能放得下。
《2》
很早之前寫過,新手茶友逛茶葉展覽時湊湊熱鬧,無可厚非。
但買茶的話,千萬得謹慎。
稍不留神,很容易交出學費。
有牌子的展商,為了顧全口碑,情況還算好的。
就怕是不知名的、茶圈江湖沒有留名的那種。
反正是參展嘛,拉著一批自家的貨,全國各地,天南海北跑上一圈。
將自己的展位佈置好後,擺上貨品。
剩餘的事情就是一個字——等。
只要展覽的那幾天,現場人流量密集,不愁沒生意。
但這種四處展覽的售賣方式,對消費者來說,有一點不大友好的地方。
即,售後很麻煩。
萬一在現場,你以很優惠的價格,買了幾盒茶回去。
比如,純料頭春頂級古樹老班章。
比如,福鼎農家10年陳自制老白茶餅。
再比如,傳統手工頂級正巖三坑兩澗大紅袍……
買回家後才發現,這些噱頭一個比一個大的茶,實際喝起來也就那樣。
茶味寡淡,茶香寡淡,又苦又薄,並不好喝。
甚者開始懷疑,自己在展會當天試喝到的茶味,和實際買到手的不是同一款。
從此在心裡,種下了懷疑的種子。
無奈於,售後無門。
別人參展的時間,短則三五天,長則小半個月。
時間一到,又轉移到了外地。
再登門前往,很有可能跑一趟空,沒有退換的機會。
之前買到手的劣質茶,隻能白白砸在手上。
《3》
有一回看新聞。
看到某地藝術展上,因工作人員的轉接失誤,不小心將一幅17世紀的舊畫破損了。
這種文物級的字畫作品,一旦磕碰。
即便後期修復工作再好,也回不到從前。
認真說起來,各地奔波,各處展覽,展品的保存是一大難題。
茶葉其實和字畫、瓷器一樣,某種意義上,都比較嬌弱。
怕磕怕碰,得避光儲存。
日常存茶,若是沒有專業的倉儲條件,還得想方設法將種種細節做到位。
外包裝上,采用食品級材質,一層又一層,嚴實密封。
存茶室內環境,盡量保持幹燥、陰涼、避光。
有條件的話,最好時刻控制室內的溫濕度變化……
然而,一旦『人在途中』。
準確來說,是將茶葉四處展銷途中,倉儲問題是一大難,有許多難以預期的狀況。
18年冬天,有一次我們從上海回福州。
期間就有發現,有位貨主轉運了好幾箱茶葉。
外箱上標著通用的大紅袍字眼。
雖說紙箱本身很厚,裡面還套有內袋,但可以看得出,底部已經磨破了。
類似一個舊背包,用了10年的舊包,陪你流浪過許多地方,風吹日曬雨淋之後。
一眼掃去,能明顯看出折舊狀態很嚴重。
關鍵那會兒的上海天氣,又潮濕又陰冷,空氣裡都是潮潮的。
拖著幾箱底部磨損的茶葉在轉運。
照這麼看,裡面的茶葉十有八九,狀態不樂觀!
《4》
翻到一條新留言。
『頂級巖茶裡,肉桂就是要帶點苦味的。
你不能說巖茶有苦味就是不好,入口苦的茶,茶味更勁道,滋味更具刺激性,這是肉桂本性決定的。
如果是水仙,那就另說……』
將對方的來意簡化一下,在他眼裡,頂級肉桂不是不苦不澀。
而是最好保留幾分苦味。
將邏輯捋順後,這種觀點麻花當然不認同。
背後的原因,之前的文章已經反復重申過很多次。
頂級巖茶,貴在巖骨花香、香清甘活。
遇到真正的好茶,你一早就被它的醇厚湯感、超強回甘、持久生津、綿綿不絕的茶香回蕩、入喉瞬間的茶水力道給吸引了。
哪裡還顧得上,茶湯裡的苦味?
如果一杯茶,喝起來苦味占主角,十有八九的滋味都是苦的,嘗不到絲毫清甜、飽滿、醇厚。
這種茶,絕對不算好茶。
如果一杯茶,保留有少量苦味,占比大約2%、3%左右,微乎其微,很難讓人察覺。
入口之後,苦味立馬化開,消失不見。
喝這樣的茶,茶水入口後,你隻會感慨這杯茶又香又好喝。
哪裡還能體察到,這一丁半點的苦味?
道理就好比,有一位絕世大美女突然站在你面前。
一眼看去,參考《詩經》裡,描寫莊薑的用語。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此時此刻,哪怕有細小微瑕,也在這盛大的美貌前面,變得毫無存在感。
喝茶也一樣,所謂『頂級肉桂離不開苦味』的立論出發點,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至於什麼才是真正的頂級肉桂?
麻花建議,還是多喝好茶吧。
《5》
上禮拜,剛從朋友圈裡看到這樣的分享。
『能將同一家三百、三千、三萬一斤的《巖茶》區分出來,這樣的人一定是巖茶高手。
因為很多人稀裡糊塗喝了十多年茶,還是沒喝明白。
因為舍得自己掏錢買尖貨好茶的人很少,而靠著蹭茶試喝,不能喝得懂』
這番話聽完,估計讓不少人感到紮心。
但這的確是事實。
當你想喝懂牛欄坑肉桂的風味,不是簡單地在領導那喝過,去朋友家喝茶時蹭喝過幾杯,就能喝明白。
而是離不開多年積累與對比。
同樣是牛肉,A坑主和B坑主兩家之間,有什麼不同。
自己常年喝A坑主家的『牛肉』,從2017、2018、2019、2020、2021等,一直喝到今天。
哪年的風味表現更好?
是不是年份因素影響?
制茶焙茶水準有沒有進步?
這種細微末節的地方,如果自己沒有真正喝過,那是不會懂的。
回到開篇的問題。
去參加茶葉會展、茶博會等,喝到精品好茶的概率,接近於零。
類似老班章、金駿眉、牛欄坑肉桂等茶圈尖貨。
本身產量有限,哪裡需要四處參展?
請路人試喝?
喝準高端好茶,寄希望於蹭茶,很不現實。
親自試過,感受過,認真喝過。
才能破除諸如『好茶離不開苦味』、『頂端茶要刺激勁大』的不實傳言!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