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公認的劣質巖茶,別把『上頭』當成『勁道』,全是智商稅。《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之前寫中秋禮品茶時,分析過這樣的怪現象。

為了滿足一站式送禮所需。

圈內能看到這樣的組合式禮品。

打開禮品盒,裡面是三分天下。

有一盒高檔月餅,點綴節日氣氛。

有一瓶高檔白酒,增加禮品檔次。

有一盒正巖茶,增添這份大禮的含金量。

逢年過節時,送上這樣一份組合大禮,一步到位,倒也省事。

但從今年開始,月餅包裝出了新規,不能和其它產品混裝。

再說,即便沒有月餅。

將茶葉與酒水湊在一塊,本身也不妥。

畢竟,它倆的存放要求不同。

萬一遇到酒水撒漏,讓茶葉受潮串味。

剛準備泡茶,就是一股酒味,太奇怪了。

這種兩家歸一的做法,最後得不到共贏,反而是雙輸。

本以為,這種茶葉與酒水混裝的情形,僅針對禮品市場。

但最近接到一個奇怪的提問。

『有沒有喝起來類似白酒一樣的巖茶,喝起來非常勁的?

剛一看到,心裡就想不明白。

巖茶是巖茶,白酒是白酒,它倆之間連物種都不相同,怎能相提並論?

精釀的酒水,酒液入口不會像燒刀子那樣刺激,而是綿柔剛勁的。

優質巖茶的茶水,入口細膩醇厚,綿柔入骨,香清甘活。

再說,不論是茶是酒。

一旦出現辣口、勁道大、喝入口很沖、容易讓人『喝上頭』等特征,都不是好事。

根據經驗,下述這3類巖茶,更接近幾分『燒刀子』的口感。

但可惜,它們清一色不是好茶。

《2》

一、急火巖茶。

巖茶的焙火,不能心急一時。

越是好茶,焙茶越不能急。

世人都道,巖茶的焙火,少有一次成型,焙上2-3道很常見。

但很多人有所不知,巖茶在每次焙火過程中,還得再緩一緩。

焙了一道火後,得放一段時間。

等到上一道焙進去的火,慢慢褪得差不多了,再去焙下一道。

不知內情的人,看了後或許會覺得,這有點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焙出來的茶,焙得更透。

若是期間沒有停頓,連續焙火,沒有中斷。

焙火太急的巖茶,容易焙焦不說,整泡茶的燥感會很強。

哪怕是放了一段時間,入口依舊會有毛躁感,不順滑。

湯水口感偏粗糙,不細膩,達不到最佳的焙火效果。

類似處理比較厚實的食材時,油炸兩次,才能達到最佳的酥脆口感。

先用低溫油炸把食物煮熟,接著將其撈出。

等油溫升高,再進去炸。

二次高溫油炸會進一步地把水分逼出來,同時讓表皮吸油更少,讓食物變得酥脆。

這個不起眼的細節,是決定口感成型的關鍵。

巖茶焙火,也是如此,慢工出細活。

也許會有人覺得,這種急火焙出來的茶很勁道,很猛烈。

實則那隻是焙火過急帶來的假象。

好茶的湯感,追求細膩柔滑,而不是如此沖人強烈的刺激感!

《3》

二、外山高火茶。

之前從一位朋友那,聽來這樣的吐槽。

他在武夷山淘了很多年茶,但一前一後對比下來,卻發現了這樣的改變。

在過去,除了個別特殊品種,正巖茶多數追求足火,從而達到香氣的豐富變化,湯感的醇厚飽滿,喉韻悠長。

而半巖茶,科學來看,焙中火最適合。

中火、中足火的程度,將茶味逼在表面,前3-4沖茶味尚可,隻是有不耐泡這個缺點。

對於外山茶,它們的內質薄,很難焙出醇厚湯感。

一般是焙輕火保香,做清香型口味的快銷品,很多剛入行的新手喝著也不錯。

但現在,一切已經亂了套。

許多正巖山場特別好的茶,反倒降低火功,生怕將茶焙壞。

而半巖茶,焙成中輕火功去冒充正巖,安能辨我是雄雌?

到最後,外山大片大片的茶,反倒去做高火,犧牲掉果香與花香,隻留下焙火的火香,茶味雖不厚,但刺激感強。

放著不容易返青,當成中低端的口糧茶,反而很受歡迎……

上述那位朋友的吐槽,不知大家怎麼看?

依麻花的觀點,正巖、半巖、外山等巖茶,它們沒有固定的焙火程度標準。

巖茶的焙火程度,從輕火、中火、到足火,它們就像化妝那樣。

原料好的正巖茶,可塑性強,淡妝濃抹總相宜。

輕火足火都有可取處。

若是先天基礎差,焙成足火後也不好喝。

像五官底子不行,硬是畫上濃妝去扮演絕世美人的85花,從電視上看著,太讓人有出戲感。

按麻花的感覺,外山茶就算焙了高火去當口糧茶,也是效果不理想的。

刺激性太強,煙味重不爽口,湯感不醇厚,沒有回甘生津。

除了煞口,就是苦澀刺激。

喝這樣的巖茶,類似喝那些酒精度數高,沒有提純的便宜白酒,太嗆太刺激,容易喝到頭疼,絲毫沒有品茶應有的樂趣!

《4》

三、走水不暢的毛茶。

巖茶圈內,提到刺激性很強的茶。

尚未焙火之前的毛茶,值得列入提名榜單。

巖茶在沒有焙火前,試毛茶是一件讓人很頭痛的事。

毛茶的湯感,一點也不柔順。

澀味重,苦味強。

渾身上下,尖銳苦澀的鋒芒,沒有半點收斂。

唯有等到高溫焙火,才能磨平那些乖張的棱角。

考慮到,毛茶的刺激性偏大。

試茶時,按照茶農的做法,隻是將茶水簡單啜入口中。

大致嘗過味道就將茶湯吐掉。

要不然,一整天下來,若是連續喝了十幾款不同的毛茶。

哪怕是鐵胃,自己也hold不住。

普通毛茶,尚且如此。

如果是那些做青不當,苦澀水沒有走透的問題毛茶,情況更甚。

試茶時,一旦遇到這種茶,你會感覺茶湯當中的澀感像是一排排鋼針。

茶水入口,澀味尖銳,有『紮喉』感。

這種直沖腦門的苦澀刺激,一旦領教過一次,就能讓人記憶深刻,難以忘懷!

《5》

前段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討論。

稱茶圈內,喝巖茶是最沒有性價比的。

同樣是兩三千的預算,如果是買白茶、買紅茶、買普洱,能買一大堆。

而巖茶的話,要想喝到順口的茶味。

預支了大幾千的預算,能買到的不過是幾泡茶……

看了這番話,麻花感覺對方的購茶心理很矛盾。

ta將巖茶想得太貴了,同時也將其餘茶葉的高貨代表,包括普洱、白茶在內想得太簡單了。

客觀來說,不同茶葉之間,沒有絕對可比性。

只要是巖茶的忠實粉絲,不論市場再怎麼變,心裡都很難割舍下這份巖骨花香帶來的獨特風味。

譬如,當你勸一個喝了多年的老茶客轉去喝綠茶、紅茶。

期間的口味跨越難度太大,並不現實。

同是茶葉之間,尚且對比差距明顯。

更何況,是將巖茶拿去和白酒對比。

它們之間的差別,恍若雲泥,怎能相比?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