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有關的知識有什麼?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

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有關的知識,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有關的知識:茶文化的涵義

  茶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品位。

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

  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

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

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三不點』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潔,是為一不;景色不好,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養舉止粗魯又為一不,共為三不。

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是不作藝術的品飲,以免敗興。

  中國茶道的發展過程: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2.點茶,鬥茶:較之於唐代煎茶,宋人更喜愛典雅精致的點茶藝術。

由於宋代飲茶之風熾熱,所以還風行評比調茶技術和茶質優劣的『鬥茶』,亦稱『茗戰』。

中國鬥茶始於唐而盛於宋,隨著貢茶的興起應運而生。

  3.泡茶:元代人已開始普遍使用茶葉或茶末煎煮飲茶,不加或少加調料。

這種簡便、純粹的『清飲』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加上後來的沸水沖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這種飲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茶文化有關的知識:茶文化的定義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

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

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

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

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

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

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

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

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茶文化有關的知識:茶文化的茶藝分類

  湖北

  陸羽,出生於湖北天門,生活在唐朝時期,他撰寫的《茶經》,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生長環境以及采茶、制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茶經》成書後,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陸羽被後世尊稱為『茶神』、『茶聖』、『茶博士』。

  湖北天門是茶聖故裡,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跡。

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群大雁所庇護,後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

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為他煮茶。

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於煮出了好茶,以至於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

現天門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橋』,傳說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

鎮北門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

井臺旁邊有一塊後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著陸羽坐著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

陸羽亭建於清朝,後毀於兵燹。

解放後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

置身其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

位於竟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跡、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築群,遊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跡和傳說的許多信息。

  武夷巖茶文化

  武夷巖茶,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地鐘氣和,天獨垂青,育成香肌,產為靈芽。

大自然的鐘愛,造就武夷巖茶高尚的品德。

它與國際無我茶會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發為世人所矚目、所向往。

  武夷巖茶獨有的『活、甘、清、香』的巖韻,飲後齒頰留香,香高而悠遠;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令人心曠神怡。

它的高貴品質和美 德,集中表現在:一是能給人以解渴、療疾、健身物質上的享受;二是能給人以愉悅身心精神上的享受。

  茶有德,飲茶人有茶德。

對於武夷茶德,歷代文人名士有精辟的論述。

范仲俺贊美武夷巖茶為仙茶,系神仙所栽,為天下第一。

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馥鬱馨香的蘭 芷並以茶的儉樸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漁父》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以申明自己一生為官清正廉明。

尤其是在范仲淹看來,什麼茹芝延壽,采薇養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靈芽,就會輕身換骨,飄然欲仙了。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寫道:『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

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澹閑潔,韻高致靜』他認為茶具有『清、和、澹、靜』的美德。

並以此引申為社會倫理美學。

他接著說:『縉紳之士,韋佈之流, 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從事茗飲。

天下之士,勵志清白,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以不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 中,也談到武夷茶德:『餘遊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

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

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

一杯之後,再試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他把武夷茶德稱贊為: 『清芬撲鼻,舌有餘甘;』『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現代茶葉專家莊晚芳教授把中國茶德概括為:廉、美、和、敬(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 人)。

而且他提出,要通過飲茶方式(茶道茶藝),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教育。

  總之,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

鐘靈毓秀,造就優良茶德。

茶性儉,苦而後甘,它的儉樸、清淡、和靜、健身的秉性,恰與中國人崇尚先苦後甜,溫和謙遜,寧靜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們的喜愛。

  福建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茶經》早300餘年,著名的蓮花峰及其蓮花茶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線。

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制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蘊。

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

制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征。

  福建種茶、制茶、飲茶、販茶歷史悠久。

福建產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蓮花茶襟太遠丙子』(公元376年)。

這比陸羽『茶經』問世要早三百餘年。

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及至世界茶葉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福建省中國產茶的重要地區,而且盛產名茶,各具特色,蜚聲中外。

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爭奇鬥艷。

單在烏龍茶中,鐵觀音、大紅袍、本山、梅占、佛手、黃金桂、白芽奇蘭等等,品種繁多。

  如此,安溪鐵觀音聲名鵲起,在振興安溪經濟、使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一躍而成為全國具有競爭力的百強縣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觀音鐵韻,韻味深長。

其超凡之品質,永續之發展,毋庸置疑。

  對鐵觀音的最準確、簡潔的表訴,是『不冷不熱鐵觀音,一人一年20斤』。

紅茶性熱,綠茶性涼,鐵觀音屬半發酵茶,不冷不熱,其性溫和,四季咸宜。

  北京

  北京人愛飲花茶,北京蓋碗茶以及花茶(北京香片)為主要用茶,為了使來賓能品飲到自己喜愛的花茶,表演時特備有四種不同的花茶,以供來賓選擇。

  表演用具有:印有茶德絹帕、掛絹帕的掛架、裝有四種茶葉的茶罐、蓋碗、清水罐、水勺、銅爐及銅壺、水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