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白茶大課堂原創撰寫,未經允許,任何人和媒體不得轉載
《1》
有一次在朋友那喝茶,他亮出了一個小物件。
一時興起,考了考在座眾人。
你們猜猜看,這個茶具有什麼用?
如上圖所示,這看起來就是一個叉子,中間還開了口,帶有長長的側把。
腦洞大開一些,甚至會覺得有些像《甄嬛傳》裡,華妃用來推臉的玉輪,隻是中間少了輪子。
話說,這個奇奇怪怪的物件,到底有什麼用?
從它的名字上,可以知道答案。
這屬於茶杯叉,簡稱杯叉。
使用過程,和叉車差不多。
放在茶杯底部後,輕輕一『抄』,叉起杯子後,就可以遞給客人。
《2》
先說優點。
有了杯叉的存在,哪怕是長桌式喝茶,一左一右坐在對面的客人,距離自己比較遠。
遞茶分湯時,負責泡茶的主人需要站起來,將手伸長,才能碰得到茶杯。
但待客喝茶,存在著這樣的細節要求。
不適合直接用手拿起客人的杯子,將其擺近一些,方便倒茶。
即便要拿,也是拿在杯底為好。
要不然,在茶杯的杯口留下『明晃晃』的指紋印和污漬後,估計拿出再好再名貴的茶葉招待客人,對方也沒有了喝茶的心情。
這時,杯叉就可以起到替代手的作用。
一方面,叉起客人杯子,能避開直接用手接觸杯子,更衛生。
另一方面,杯叉長長的把手,還能增加雙手的延伸范圍,不必刻意再站起身。
最後,剛泡出來的滾燙熱茶,即便茶分七分滿,直接拿起杯子也會感到燙手,用杯叉將茶杯往前遞近,能避開燙手風險。
《3》
話雖如此,杯叉卻是茶桌上極冷門的茶具。
反正在我們身邊,沒見過幾人會用。
因為從使用角度看,杯叉的功能比較雞肋。
平日飲茶,喝茶人數不多,三、五人圍桌而坐,沒有使用杯叉的必要。
另外,杯叉的使用,必須配套大小寬窄適宜的茶杯。
杯子小了,大了,都不行。
最後,正式喝茶待客場合,單手使用杯叉給客人奉茶,會顯得不夠鄭重。
更常見的做法是,往茶杯底部加一個杯墊。
雙手拿在杯墊兩側,給客人奉上。
這樣做,遠比單手操作,更顯正式。
萬一在用杯叉叉起茶杯時, 一不小心,手上沒拿穩。
將茶水灑出來,或者連茶帶茶杯一起摔下來,當著客人的面如此磕磕碰碰,那就太沒面子了。
有了杯墊的隔熱,杯叉的存在感,可有可無。
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在日常的茶桌上,杯叉會成為打入冷宮的冷門茶具,出鏡次數寥寥無幾!
歡迎關注【白茶大課堂】,了解更多白茶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白茶大課堂菇涼陳《taimumagu》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