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個茶具選購幹貨,知道的人很少,但了解的都是茶具高手。《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生活裡,經常能遇到突破常識的事情。

舉個例子,冬天蓋被子是厚被子暖和,還是薄被子暖和?

相信會有很多人,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但此一時,彼一時。

現代生活裡,比起老式笨重的純棉被,不少新式的羽絨被既輕盈又暖和,冬日保暖效果更好。

而茶圈裡,諸如此類打破慣性思維的例子,還有不少。

像下面的4點茶具冷知識,估計很多老茶客都沒有預料到。

《2》

一、為了避免燙手,蓋碗是選厚的好,還是薄的好?

從潛意識裡,不少新茶客會認為,選材質厚實點的蓋碗會更好。

心裡想法倒也簡單,因為越厚實,越能防燙呀。

蓋碗選太薄,加入沸水後蓋碗上下都是燙的,哪有『物理防燙』的機會?

呃,這樣的想法是錯的。

公佈答案,薄蓋碗更能防燙手。

對這點,估計會顛覆不少人的認知,但事實情況就是如此。

若不信,親自上手一試。

實踐出真知,答案立現。

背後原理和蓋碗用法有關,蓋碗泡茶出湯時,茶圈主流建議是用三指握碗法。

拿蓋碗時,拇指和中指握在碗沿上,中指則是搭在蓋鈕處,固定合蓋開口。

總之,手指不能碰到碗身。

碗壁厚不厚,對防燙效果來說,沒有半點實際意義。

而從散熱角度看,輕薄一些的蓋碗,散熱效果更理想。

同時薄一點的蓋碗重量更輕,能減輕泡茶人的負擔,泡茶操作更靈活。

散熱好+重量輕便,兩大優勢集結,決定蓋碗選薄一些會更加實用!

《3》

二、玻璃杯、玻璃壺、玻璃公道杯火出圈,為什麼很少看到玻璃蓋碗?

玻璃材質在各式茶具裡,運用范圍很廣。

泡綠茶,最簡單最基礎的泡法是玻璃杯泡。

啜茶品茗所用的茶杯,除了細瓷茶杯外,就屬玻璃品茗杯更常見了。

泡辦公茶、招待茶,遇上多人同時在場喝茶,用上一把玻璃大壺倒也方便。

秋冬季煮茶喝,找出電陶爐+玻璃煮茶壺,這兩個簡單組合,堪稱最經濟實惠的煮茶配套。

蓋碗泡茶離不開一個黃金搭檔——公道杯。

雖然公道杯進入茶具圈的歷史不算太長,但依照目前情況看,玻璃公道杯方便觀察湯色,價格親民,百搭實用,茶桌上出現頻率更高。

然而,一眾茶具裡,唯獨玻璃蓋碗很少掀起水花。

一直以來在茶圈內默默無聞,比較低調。

和常見的白瓷蓋碗相比,玻璃蓋碗算是冷門茶具,平時很少見到有老茶客使用。

這背後,到底有何隱情?

前幾個月,專門買了個玻璃蓋碗回來測評。

說實話,玻璃蓋碗泡茶,也有它的獨到優勢。

材質透明,能清楚觀察到茶葉舒展狀態。

沖泡一些比較細嫩的茶葉時,觀賞性比較好。

但它的缺點同樣很明顯,一方面是燙手。

玻璃材質的散熱速度,可比陶瓷快多了。

同樣用三指握碗法,握在兩側碗沿時,過不了多久,熱量就會傳遞過來。

哪怕註水完畢後,立刻倒出茶湯,玻璃蓋碗的碗沿也是微燙的。

若是出湯速度不夠快,玻璃蓋碗的燙手程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是合蓋出湯時,容易『打滑』。

蓋碗泡茶,通過合蓋開口角度,倒出茶湯。

為了順利傾倒茶湯,合蓋開口頗有講究。

開口小了,不利於茶水快速倒出。

開口太大,茶水流速過猛,一旦控制不當,容易濺出茶水,並不穩當。

一般是留45度左右的開口,不寬不窄,情況正好。

但玻璃材質比較特殊,合蓋倒出茶湯,合蓋開口方向容易打滑。

稍不留神,開口就悄悄變大了。

若是出湯期間剎不住車,不僅會濺出茶水,還會燙到手。

為此,用蓋碗泡茶喝,還是選白瓷蓋碗更基礎百搭!

《4》

三、蓋碗泡茶時,能不能不用公道杯?

茶具圈子裡,公道杯的出現時間比較遲,但在茶桌上,公道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蓋碗和公道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作為一對黃金搭檔,它們彼此之間沒法分離。

公道杯能盛放茶湯,靜置茶水,方便觀察湯色,用於勻分茶湯。

若是缺了公道杯,蓋碗泡茶待客壓根沒法進行。

但是近些年陸續也有收到不少探討,覺得在某些特定場合下,不用公道杯也無妨。

比如,效仿電視劇那樣喝蓋碗茶。

『端碗就喝』,某種意義上算是蓋碗的古典用法。

蓋碗最早發明出來時,並非用於沖泡,而是喝茶。

端起茶碗,持蓋一擋,撇去碎茶浮沫後,將茶水直接喝入口中。

許多電視劇裡,能看到喝蓋碗茶的情景演繹。

但按照現在的茶圈主流,喝蓋碗茶的做法早已經過時,因為蓋碗茶本質上也是悶泡。

悶泡時間久了,茶味還會變濃,不如沖泡出湯,及時茶水分離來得好。

比如,學一學潮汕地區的分茶做法。

潮汕一帶的功夫茶泡茶,頗有地方特色。

泡茶前,先將三個茶杯擺成品字形。

蓋碗泡茶出湯無需準備公道杯,直接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做法,將茶湯勻分到茶杯內。

但這種做法,地方局限性明顯,不是所有的茶客都能熟練掌握這套分茶技巧。

再說,在『韓信點兵』期間,哪怕操作再熟練,也免不了灑出個別茶水,造成浪費。

若是便宜口糧茶,那就罷了。

如果是比較珍貴的荒野銀針、牛欄坑肉桂之類的茶葉,那就太浪費了。

又比如,一個人飲茶時,可以不用公道杯嗎?

可以這麼理解,獨自喝茶時,泡茶做法會更自由。

哪怕不用公道杯,將茶水倒入容量稍大的主人杯,直接喝茶倒也無妨。

但泡茶待客時,公道杯的存在,依舊不可或缺!

《5》

四、為什麼蓋碗的『合縫性』普遍不佳?

曾經有位老茶客在買茶具時,特意對比了這樣的細節。

根據他的觀察,蓋碗合上蓋後,還是能看到一絲絲縫隙。

一連看了許多款蓋碗都是如此,不像紫砂壺那嚴絲合縫。

其實這兩者之間,沒有可比性。

蓋碗是蓋碗,茶壺是茶壺,它們的泡茶原理不同。

茶壺通過壺嘴倒出茶湯,合蓋縫隙嚴密,不影響茶水倒出。

但蓋碗的茶湯倒出,需要依靠合蓋開口角度。

若是合上蓋後,蓋子與碗口緊緊貼合,反而不利於出湯。

畢竟,往蓋碗內註水後,再合蓋出湯。

合蓋太過緊密,會受到壓強影響,難以順利調整合蓋開口角度。

甚至連揭開蓋,都有一定難度《合蓋附著太緊密》。

這樣過分嚴絲合縫的蓋碗,反而不實用。

《6》

最後,從制作原理上。

紫砂壺的加工時經過修口,讓壺蓋與茶壺本身更貼合。

但蓋碗本身,蓋與碗是分離式的。

入窯燒制過程中,三才蓋碗的蓋、碗、底托也是分開燒制的。

高溫陶瓷在燒制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的收縮比,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合蓋的貼合性。

但對蓋碗使用效果來說,只要蓋與碗的大小合拍,合蓋後能將蓋子擺正,不是東歪西扭,這樣的蓋碗就是是合格的。

挑選蓋碗,不需要、也不應該過分追求嚴絲合縫!

泡茶的過程,離不開器物搭配。

茶為主,器為臣。

君臣佐使,器物搭配的過程是一門學問。

從茶具挑選,到茶器駕馭與使用技巧,點滴細節,處處是文章。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