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茶性——評價茶具的最重要指標。《圖+文》

喝茶使用不同的茶器,對於不講究的人來說是多此一舉,對於有喝茶習慣的人來說是平常事。

李漁在《雜說》說:『茗註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

我們大多都有用過紫砂,陶器,瓷器,玻璃,甚至塑料器皿泡茶的經驗,先不管用的茶具質量如何,泡的是什麼茶,如果我們有仔細的對比,就會發覺,用不同器皿泡出來的茶,口感是不一樣的。

這僅僅是品飲體驗不一樣?

還是實際上我們喝下去的,是不同的東西?

凡好茶,好茶湯,都應該有個共性的。

我們把其共性的一面,作為好茶湯的基本要求,餘者則為不同的風格展現。

從品飲的角度來說,茶水混合度佳,茶湯協調性好,親和適口,應該可以作為好茶湯的基礎要求。

茶葉品評自有其標準,茶具亦當如是。

在評價茶具的各項指標之中,發茶性《茶具表現茶品品質的能力》永遠應該是第一位的,至於美觀、升值雲雲都應是滿足其作為實用器具這一基本屬性之後才有討論空間。

茶湯品質是由茶品品質、茶具性能、沖泡用水、環境天氣、沖泡者技術實力與狀態發揮等多種因素復合而成。

若將其它因素固化為常數,那麼茶湯質量=茶品品質×茶具發茶性。

紫砂壺的發茶性,應系由其微觀的鱗片結構帶來的雙氣孔結構所致。

紫砂原料在正確的制作和燒造之下,成品壺具的雙氣孔結構可以保證適當的保溫性與透氣性。

關於保溫性,更準確的說是茶具的溫度變化曲線。

與之相比,瓷器和玻璃茶具的溫度變化曲線無疑過於『陡峭』。

這種性能上的差異在茶品沖泡上會有所體現——前提是正確的選擇與使用壺具。

關於透氣性,確保了茶葉在沖泡時還能保有一定『呼吸』的空間。

茶葉沖泡,並不是一味的『悶』就可以的。

紫砂壺的上述性能,從微觀上,決定了茶葉不同的內含物質在茶湯中析出的速率、比率甚至其它區別,最終在茶湯品質上得以綜合呈現。

正確選擇和使用紫砂壺,可以使茶品具有更為均衡優異的表現。

茶品的湯感、韻味等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改善《相對而言》。

同是中國名陶,廣西坭興陶、雲南建水紫陶等在發茶性上就遠不如紫砂壺的表現。

究其原因,或許是因其原料和工藝結合後的成品品質不如紫砂壺。

材質是先天,工藝是後天。

比如建水紫陶的無釉磨光就破壞了茶具的透氣性——若比較工藝精致程度與藝術性,其它陶器相比紫砂,工藝之粗劣更是不可以道裡計。

所謂紫砂壺的『存味兒』,即是由其造成能夠吸收香氣的微觀雙氣孔結構所致。

也就是說它是從屬於紫砂壺透氣性下的『子性能』。

這實際上對於泡茶而言並不能算是絕對優點《對於茶壺養久了不加茶葉光註水也能有茶香,都到這份兒上還喝啥子茶葉啊》。

紫砂壺的吸味,實際上並沒有香味異味之區分,所以在沖泡某些有一定雜味的茶品《比如經年倉儲的老茶》時,這種性能可以表達為優點——吸收雜味。

若是新紫砂壺或是一直沖泡其它茶品的紫砂壺,用來沖泡高香茶類《如烏龍茶類》時,會因為吸香或異味幹擾《所有不同於沖泡茶品香氣類型的氣味都可視為異味》降低茶品表現。

對此唯有通過長時間的泡養,將茶壺的氣孔用選取茶品的氣味填充《或是替換》,才能將茶品品質進行無失真的表達。

此時的『養壺』,可以視作一種磨合的過程。

對於烏龍茶這類高香茶品,不同品種《包含大品種下的小品種》都有著香氣類型上的差異。

對於品飲此類茶品的方家而言這種差異是無法忽視的,那麼因此也就有了所謂『一壺事一茶』的說法。

若品茶水準沒有達到一定段位,或是對於茶品品質細節沒有過於嚴苛的要求,那麼大可將茶品與壺品的對應適當放寬。

一把壺品沖泡某種茶品的一大類香型即可。

至於其它不以香氣為尚的茶品,比如普洱茶、白茶等,更是可以將范圍放寬。

比如普洱茶,只要根據生熟、新舊、倉儲等劃分幾個大類,再選取性能與之對應的壺品即可。

關於壺品的選擇,不要執著於壺販子杜撰出的各種可能連顧景舟都沒聽說過的泥料品種。

選擇壺品,只要針對泥料的密度高低和壺品燒結度的高低,劃分出大致上的四個范圍,茶品依據茶性對號入座即可。

陶木居士:一生禪茶,收藏古玩,茶器,當代著名的古法手工制壺的傳承者

關注陶木居士微信:cytq66《長按可復制》

在這裡與萬千茶友品茶論道,暢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