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笠杯、折腰杯、羅漢杯,茶桌上這15種茶杯器型,每一樣都很好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前兩個月,有位茶友從國外剛回來。

回到國內後,他在茶桌上觀察到這樣的細節,國內喝茶的杯子幾乎沒有把。

那位茶友是閩南人,當地喝功夫茶比較常見。

用蓋碗沖泡後,倒進公道杯裡。

分入小茶杯內,再讓眾人慢慢細品。

雖然,這些茶杯器型五花八門,但它們有個共同特征是都沒有把手。

這和國外的喝茶細節,大不相同。

外國人喝茶也好,喝咖啡也罷。

都偏好容量小一些的馬克杯。

從中,能看出國內國外的茶文化差異。

國內喝茶,註重細品。

滾燙熱茶剛泡出來後,溫度很高,不適合貿然飲下。

無把手的茶杯,伸手觸碰到杯壁時能給人提醒:這杯茶溫度還很高,不宜飲用。

若是加了把手,反而少了這樣的細節熨帖。

再說,沒有把手的茶杯,整體線條更簡潔流暢。

類似國畫的留白,有著不一樣的韻味。

正如以下提到的15種茶杯器型。

鬥笠杯、竹節杯、折腰杯、羅漢杯、葵口杯、蓮瓣杯……

千奇百態的背後,有著各自的古典韻味美。

《2》

一、羅漢杯。

羅漢杯類似過去僧人化緣時用的飯缽。

杯口上方較為圓融,模樣看著中正。

底足往往比杯口略窄一圈,呈現『上窄下寬』造型。

腹部寬,容納性強,有著『大肚能容』的個性。

茶杯口沿,微微向內收斂。

使用過程中,有著較好的聚香效果,防止茶湯當中的香氣過快飄散。

市面上常見的羅漢杯,容量相對略大。

手感厚實沉穩,更適合男性茶客使用。

二、葵口杯。

低頭俯視,杯口形似葵花。

葵口造型的茶杯,在唐宋時較為流行,形態古香古色。

細分之下,葵口杯分四葵、五葵、六葵。

從底部延伸到杯口,有著不同條數的棱條。

曲線婀娜,線條優美。

單手拿起茶杯時,很是優雅,適合女性茶客使用。

深秋桂花正盛,移一張矮桌放到院中的花樹下喝茶。

花間一盞茶,再美不過。

三、直筒杯。

直筒杯的線條比較硬朗,直來直去,直腸直肚。

杯身之間沒有任何的線條曲折。

整體看著,比較符合現代化的簡約審美。

佈置茶席時,直筒杯可以搭配方形杯墊。

一方一圓,能碰撞出有趣的和諧美。

鋪上淡色系的茶席。

倒上綠茶、黃茶、花茶等湯色較淺的茶湯,搭配起來,剛好適宜。

四、高足杯。

現代生活裡,大家都知道,喝紅酒要用高腳杯。

舉杯之後,輕輕搖曳。

酒液在杯壁之間來回碰撞後,散發出陣陣酒香。

喝茶的杯子,也有類似高腳杯的設計。

將底足加高,稱為高足杯。

這樣的設計,利用抓握拿捏。

底足高挑,杯身寬敞,湯色情況一覽無遺。

搭配上復古色的釉色。

或者不上釉,素坯柴燒,染上獨一無二的柴燒紋飾,也是一大經典。

五、臥足杯。

臥足杯和高足杯的設計,剛好相反。

臥足杯,不設底足。

相當於讓茶杯躺著,將古詩裡的『醉臥沙場』改成『平臥茶桌』。

杯身高度上,大多寬且矮。

放在桌面上,往往很穩當。

哪怕輕輕搖晃,也不擔心碰倒下來。

模樣大氣沉穩,能容納更多茶湯,也是不錯的設計理念。

六、折腰杯。

折腰杯,類似收腰修身款的衣物設計。

杯身中間有一處收腰曲線。

拿起茶杯時,握感更佳。

陶潛寫過,不為五鬥米折腰,於是辭官歸隱在南山。

李白也寫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折腰杯本身,含有清高高潔寓意。

在眾多茶具裡,存在一席之地。

七、竹節杯。

竹子是傳統植物四君子。

梅蘭竹菊,寓意極好。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不竹。

竹與茶,淵源也不小。

嫩竹流下的汁液,可當做天然代茶飲。

茶具裡,竹節杯模仿了竹子生長的自然狀態。

增添了往外突出的『節』。

折腰杯,往內收斂。

竹節杯,往外舒張。

一收一放,都能為舉杯過程提供更好的手感。

八、鐘形杯。

去年推出過一款茶杯,取名為《鼎立》。

原因是它的造型很沉穩。

是典型的鐘形杯設計。

杯口上,微微向外擴張。

高度上,杯型偏高。

底腹上,看著相對圓潤。

大致看去,類似倒過來的一口鐘,因此得名。

鐘形杯在日常茶桌上,出鏡率比較高。

相對細高的杯身,使得茶香易聚難散。

倒入一杯熱茶後,更利於茶湯當中的落水香留存。

九、方形杯。

傳統茶杯,大多是圓形。

因為手工拉坯時,隻能拉成圓的。

方形的杯子,制作工藝難度略高。

方形杯裡,又以四方杯為主。

方方正正,寓意極佳。

方形杯看著,類似過去量米用的『鬥』。

但在四邊棱角處,特意做了圓潤處理。

整個茶杯方圓結合,有著不一樣的美感。

十、壓手杯。

壓手杯的特點,在於杯口平坦。

但是杯沿卻向外『撇』出。

從杯口到底部,呈現平緩的曲線,不斷內收,底足則是經典的圈足。

整個茶杯當中,最大直徑出現在『壓手處』。

拿起時,外撇的杯口剛好能結合舒張的虎口。

同時,整個茶杯的重心放在下方,比較沉穩。

正因這個巧妙構思,被稱為壓手杯。

由於壓手杯的握手處,杯口偏寬,適合手掌較大的男性茶客使用。

拿起茶杯時,安穩又妥帖。

十一、馬蹄杯。

馬蹄杯和臥足杯一樣,不設底足。

甚至個別馬蹄杯,還會在底部略微內凹。

整體造型看著像馬蹄子。

敞口,利於散熱。

杯腹傾斜,線條流暢。

同時,敞口的杯型,更利於拿捏。

獨具特色的馬蹄造型,能在茶席上起到裝飾作用。

踏花歸去馬蹄香。

倒入一杯香茗後,同樣能杯底留香。

十二、鬥笠杯。

穿蓑衣,帶鬥笠,是舊時農人的經典雨具。

鬥笠杯,類似蓑翁的鬥笠。

口部很寬,滾燙熱茶倒進去後,降溫速度快,散熱效果好。

同時,底足卻很小。

雖然整體上看著,有些頭重腳輕。

但它的杯身線條簡潔,沒有豐腴圓膩感。

聯系到水鄉山野的情趣,別有一番清俊、清冷意味。

十三、盞形杯。

盞形杯,敞口、斜身、圓足。

口部寬敞,利於散熱。

整體造型,化用於古代的茶盞。

宋朝時,盛行鬥茶、點茶、茶百戲。

鬥茶時,以湯面乳沫潔白,凝而不易散為上。

而茶百戲可視作古代版咖啡拉花,要在湯面上作畫。

鬥茶也好,茶百戲也罷,它們都離不開深色的茶盞。

深色偏黑的盞,能襯托茶湯的素潔。

同時,杯口寬闊的盞,能提供更多作畫空間。

於是,在流行點茶的宋朝,各式茶盞頗為盛行。

時至今日,雖說建盞不復當年之盛。

但依舊可以借用一隻盞形杯,來懷念古風。

十四、蓮瓣杯。

蓮瓣杯,屬於一種獨特的花瓣杯。

杯口模擬蓮花造型,頗為清雅,適合女性群體使用。

早兩年,村姑陳偏愛用一個純白的蓮瓣杯當日常喝茶的主人杯。

倒入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的淺色茶湯後,相映成趣。

清澈透亮的茶湯,仿佛一朵潔白的清蓮展開在杯中。

底下還有配套的蓮瓣杯墊。

一同搭配使用時,一邊喝茶,還能一邊欣賞把玩。

這是茶具的美,帶給生活的細膩感懷。

十五、鈴鐺杯。

鈴鐺杯,杯口外撇。

但杯身卻偏窄。

一收一合,倒也有趣。

因為杯身腹部偏深,熱茶倒進去後,更利於茶香保持。

底部是圈足,四平八穩。

整體上看,鈴鐺杯類似倒置的鈴鐺。

放在茶桌上,另有一番俏皮活潑的韻味。

《3》

昨天有茶友和我們反饋,他在網上某家買了個滴油盞。

拿到手上,總感覺不對勁,於是特意拍圖分享。

涉及到建盞工藝與花紋方面的內容,暫不細說。

但從底足刻字上看著,工藝未免太粗糙了。

明顯就是激光刻字,純粹是機器產物。

甚至在刻字之後,邊緣都沒有加以打磨。

這樣成色的茶盞,在武夷山三姑看到過類似特價款,不過5塊一個。

各地茶城上,這種普普通通的盞,定價大多9.9元左右。

若是花上百塊買入手,未免太虧了!

買茶具,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買對精品,才能物有所值。

更多關於茶具的知識

茶杯的挑選幹貨來了,容量、材質、器型,村姑陳教你這樣買茶具

細腰、鬥笠、高足,不管啥造型,為什麼國內茶杯普遍沒有『把』?

蓋碗、茶壺、飄逸杯,茶具種類繁多,為何『萬能茶具』會是蓋碗?

新手喝白茶,要準備哪些茶具?

幹貨分享,4件基礎茶具一個不能少

綠茶、白茶、紅茶、巖茶,不同茶葉的茶具搭配,你都喝對了嗎?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