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又是一個下雨的黃昏。
從中午就開始淅瀝而至的小雨,到了傍晚,突然變大了。
豆大的雨滴,劃過天際,在這暮色蒼茫的時刻,在天與地之間,劃下一道道白色的線條。
越是暗的地方,這白色,便越是明顯。
從上到下,織成一張白色的水網。
仿佛這天地玄黃,便隻剩下白茫茫一片。
春天的雨,本來並不如此狂放,翻開日歷一看,原來,再過五天就立夏了,難怪連雨也開始暴烈起來。
南國的夏天,漫長到七個多月的夏天,就要無遮無攔地來了。
春雨,是小晏筆下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夏雨,是李攀龍的: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
聲勢浩大,驚天動地,震撼人心。
這幾天,估計山上正在搶著采摘春尾壽眉。
這又雨又晴,雨猛陽煦的獨特天象,孕育出來的,花香極艷,清麗無瑕,還帶著絲絲甜味的,春尾壽眉。
年年都要存一箱給母上大人喝的那一款極特別的『平民茶』。
賞著雨,想著甜花香的春尾壽眉,村姑陳突然食指大動。
下雨天,不想開倉庫,隻得將就,泡了一碗花弄影來喝了。
《2》
剛喝了兩三沖,正在得趣的當口,看到了一條留言,瞬間意難平。
李麻花看我臉色不對,湊過來一看,突然笑出聲來。
她捂著嘴,朝我擠眉弄眼,哎,我怎麼從來不知道,你還有個名字叫做『小編』啊?
?
那條留言裡,白紙黑字地寫著:小編,有那種茶具比紫砂壺歷史悠久?
還毀茶?
十八個字,連在一起,呈現出一種莫名的喜感。
飲盡一杯花弄影,村姑陳浮起一絲淺笑。
可以透過它們,讀出留言的這位仁兄,其實,沒有歷史常識,可能平時不怎麼看書吧。
村姑陳是看法律條文長大的。
從法律上來講,要定一個人的罪,量一個人的刑,就必須要擺事實,講道理,證據確鑿,才可以明正典刑。
所以,看到這種沒有依據,僅憑自己腦子一抽、腦洞大開,就胡言亂語,村姑陳就直想駁一駁。
於是,在這個大雨淅瀝的黃昏,已經很久沒有縝密邏輯思維過的村姑陳,查了許多資料,寫下了下面的文字。
隻是想告訴這位夜郎自大的網友,你的認識,是錯誤的。
現有的考古資料告訴我們,比紫砂壺歷史悠久的茶具,多了去了。
《3》
茶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漢。
在王褒的《僮約》中。
該文中稱:『膾魚炮鱉,烹茶盡具,已而蓋藏』;『牽犬販鵝,武陽買荼』。
自此,茶具這兩個字,始出世。
這個首次在文學作品中寫下茶具二字的王褒,是什麼人呢?
是個四川的讀書人。
他有一年去彭州,看到有人家裡出現了奴仆與主人的勞務糾紛,於是,就寫下了《僮約》一文,相當於今天的員工管理制度(一種規定),把奴仆的職、權、利范圍,約定得清清楚楚。
想來,這就是最早的《勞動法》雛形了吧?
在王褒的這篇『西漢勞動法』裡,我們還看到了關於當時喝茶的一些習俗——喝茶之前,要先燙洗幹凈茶具,喝完茶之後,茶具要收納起來,裝在容器裡,蓋上蓋子確保衛生。
歷史果真是出人意料——誤打誤撞間,這篇為平息勞動糾紛而立下的『勞動法』,倒是留下了珍貴的古人喝茶資料。
在漢之前,人們喝茶大多是為了輔助健康,比如補充維生素、比如消食、比如醒酒等等。
故而,沒有專門的飲茶器皿(茶具),喝茶用的飲器是跟食器、酒器合用的。
到了漢代,才開始講究起來,士大風流行起喝茶,認為是一件風雅之事,茶葉,也成為了社交時的常客。
這很正常,就如現代人喝菊花茶、金銀花茶,哪會配備專門的器具呢?
還不是養生壺煮一煮而已——這把壺同時還會煮玫瑰花,平時煮個玉米,早晨蒸個雞蛋什麼的——哪會講究到有專壺專煮?
《3》
現存最古老的茶具是一隻戰國時代的茶碗。
2018年,山東濟寧市,邾國故城遺址西崗墓地一號戰國墓被考古發掘。
在墓裡,發現了許多的戰國時代的瓷器。
其中有一隻上了釉的瓷碗,倒扣在器物箱裡《像今天泡茶的蓋碗蓋子倒扣在碗上一樣》,考古人員將它小心地取出時,發現,碗底部蓋著一小團植物碳化物的殘留。
時間太久,這些植物跟泥土已經混在了一起,極難辨認,隻能從面上突出來的枝梗來粗步判斷,這是一團茶葉遺存物。
這隻被編號為M1:7的瓷碗,後來被認定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隻茶碗,出自戰國時期的越窯——也就是勾踐『臥薪嘗膽』的那個時期。
而被這隻茶碗倒扣在底下的那團植物碳化物,最後也被考古專家們證實,是古人煮泡後留下的、呈條狀的茶渣。
《《考古與文物》2021年第5期》》
這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煮泡過後的茶葉殘渣,具有極大的考古價值。
而這隻倒扣著茶渣的茶碗,也充分證明了,在戰國時代《公元前453-前410年》,古人就開始用茶碗泡茶喝了。
是的,是泡茶喝,跟今人用蓋碗泡茶喝是一樣的。
且,泡的是散茶,跟今人喝散茶,也是一模一樣的。
縱觀整個大墓,沒見到一把茶壺的蹤跡,更遑論紫砂器具——那時候,可沒紫砂壺什麼事兒。
那時候,連上釉瓷器,都是稀罕物,隻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
圖片來源:考古與文物,2021年第5期
山東鄒城邾國故城西崗墓地一號戰國墓 茶葉遺存分析 *
路國權1 蔣建榮2 王 青1 魏書亞2
(1.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
《4》
中國最早出現的飲茶器具,是一種陶缶。
缶,是個瓦器,口小肚子大,用於盛放i液體之用。
在遠古時代,被人們用於喝湯,喝茶,喝酒等。
在神農氏嘗百草發現茶《荼》之後,原始人就開始了種植茶葉和喝茶。
不過,在那個文明並不是很發達,制造業更是處於蒙昧時期的時代,人類是沒有精美的瓷器可用的,頂多就是陶器,也還先緊著貴族們。
這陶做的缶,便成為了流行於一時的飲器。
三皇五帝之一的堯,住茅屋,吃糙米飯,配食野菜根,飲食所使用的器具,就是土缶。
這段記載,是韓非子寫在《十遇》當中的,應該是相對比較真實的記錄。
堯以帝王之尊,也隻能用個陶杯《缶》吃喝食物,可見古時的物資之匱乏。
那時候可沒有壺,沒有紫砂。
後來,人們發明了燒陶,燒瓷,瓷器才漸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也才有了專門的喝茶的工具——茶杯,茶碗,茶盂等等。
1990年,浙江上虞某大墓,出土了一批東漢時期的碗、杯、壺、盞等器具,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具。
在這裡,可以見到茶碗《盞》,大鍋《碗》,茶杯,裝沸水的壺,卻見不到泡茶的壺。
可見最早,古人無論煮茶還是泡茶,都喜歡用『碗』,這種口大肚子大相對較坦的容器——受熱快,加熱快,散熱快,適合短時間內泡好茶、煮好茶,以及晾到適溫喝茶。
唐代越窯玉壁底茶盞
唐代越窯玉壁底茶盞
元龍泉窯青釉茶托
《5》
成都博物館有一塊六博畫像磚,是東漢之物。
上面雕刻的是一個宴席的畫面。
畫像石上一共有四個人,分為兩組,一組在博弈《做遊戲》、一組在喝茶。
做遊戲的人,看姿勢是正在玩投壺;而坐著吃喝的人,矮桌上放著茶盂、耳杯,正在喝茶。
另外,山東棗莊市出土的驛站飲茶圖,則從另外一個方面,展示了古人喝茶的習俗——用大鍋泡茶喝。
圖上的喝茶地點,類似今天的酒店大堂,很多人,坐在那裡喝茶,頗有點今天茶館的雛形。
看得最清晰的,是兩個人正在喝茶——桌上有大茶碗(類似今天的公道杯,當然比如今的公道杯大五六倍),碗內有長柄勺,兩旁有耳杯。
看這種茶具的擺設,便應該是茶葉泡《或煮》好之後,盛在這隻大茶碗裡,底下有小火保溫,喝茶的時候,握住長柄勺子,從茶碗中舀取茶湯,倒入耳杯中,再端杯暢飲。
喝散茶、大碗泡茶、煮茶,這跟今人的煮茶法,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6》
比紫砂壺還歷史悠久的茶具,很多。
從考古資料來看,遠的,有瓦缶,有陶釜,有瓷碗,有耳杯….,近的,還有建盞,白瓷碗和杯…..
在紫砂壺出現之前的幾千年裡,這些瓦器、陶器、瓷器,便已經獨領茶界風騷許多許多年了。
它們才是真正伴著茶葉成長,發展,壯大,並融入中華民族飲茶史的無名英雄。
今天,我們要討論茶葉的歷史,討論茶具的歷史,便要往前看,從三皇五帝起始,看浩瀚的時光長河裡,是哪些器具,影響了茶葉的發展,又是哪些茶具,伴隨著茶葉的興衰而沉浮。
不能單單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有限的知識面,去妄下結論。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若隻有紫砂壺一系來承載茶葉的歷史與傳承,那上下五千年、起自神農氏的飲茶史,便隻能開創於明中葉了。
如此認知,豈不是要將輝煌中華茶葉史,與紫砂壺歷史並行,從而腰斬一半?
要真是這樣,神農氏,估計會哭暈在那座他發現了茶葉的山上。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多學點歷史,才會少發些妄言。
與這位紫砂仁兄,共勉。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