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3問3答,白瓷蓋碗和玻璃蓋碗,兩字之差,差距能有多大?《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和朋友討論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國內的茶杯,通常沒有『把』?

這個細節,倒是很有意思。

某次看展館時,看到過漢朝用於煮茶的『鼎』。

當時喝茶就是將茶放在鍋裡煮開,烹煮成羹湯再倒入碗裡喝,與喝粥的做法相似。

最早的茶被人當成蔬菜,與飯菜一樣烹煮而食,沒有特別的茶具與茶器細分。

哪怕茶具從餐具裡脫離出來後,茶杯設計時還深深受到『碗』的影響,多數不設把手。

從搭配角度看,泡一次茶,茶桌上要擺放各式茶具。

杯杯盞盞,有序羅列。

要是杯子旁帶有手柄,反而不方便收納歸置。

平時使用時會互相碰到,發出嘈雜聲響。

從實用方面看,茶杯與杯托搭配使用。

斟茶給客人時,拿著杯托雙手奉上,更顯周到。

有了杯托,自然沒有必要再設把手。

再加上泡茶離不開沸水,剛泡出來的熱茶溫度很高。

無手柄的茶杯在拿起喝茶時,能提前感知溫度變化,進而判斷是否飲入。

不然舉杯直接喝入,不免會燙傷口腔。

西方人青睞的杯子大多帶有手柄,據傳是瓷器還沒傳到西方前,西方本土所用的杯子以金屬為主。

金屬導熱速度快,自然要設計手柄隔熱。

茶葉傳到西方後,沿用了這樣的習慣,用帶把手的杯子去喝茶。

茶杯把手有無,能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底蘊。

除此外,在買茶具時,這3點有意思的細節同樣值得逐一細說。

《2》

一、玻璃蓋碗為什麼不如白瓷蓋碗常見?

泡茶喝,玻璃杯早已經普及千家萬戶。

但用蓋碗泡茶時,玻璃蓋碗卻並非主流。

各地茶城裡,隨便走進一家茶具專賣店,琳瑯滿目的瓷質蓋碗,從釉色到器型,從圖案到材質,應有盡有。

而玻璃蓋碗就要冷門許多,這是因為玻璃本身的導熱性出色,泡茶時容易燙手。

高硼矽玻璃自身耐熱耐高溫,導熱性能優異的特點,讓它在炊具裡小有名氣。

運用到茶具領域內,秋冬季煮茶時,玻璃壺煮茶也頗受歡迎。

但玻璃本身的快速導熱屬性,用到蓋碗身上卻成了重大短板。

往蓋碗內加滿水,合上蓋,正準備倒出茶湯。

當你采用三指握碗法,伸手握在碗沿上方時,也能感受到不少熱量。

因為燙手,所以玻璃蓋碗在茶圈主流內並不是主流。

再加上,玻璃材質雖說是透明無瑕,但在襯托湯色上卻不如白瓷效果好。

畢竟,玻璃自身是通透的。

透過蓋碗,觀察茶葉的情況時,容易受到背景色幹擾。

比如,當你在泡某款葉片顏色偏黑,懷疑有做舊跡象的老白茶時。

將幹茶投入玻璃蓋碗內,偏巧茶盤、茶席、以及紅木背景的茶桌組成的『環境色』偏深,就容易產生視線幹擾。

換成純白的白瓷蓋碗,這類問題能徹底杜絕。

最後,玻璃材質和瓷器相比,在文化蘊含上少有欠缺。

手繪圖案的蓋碗,可請專門的師傅畫上幾筆梅蘭竹菊、加上意境山水、添上花鳥紋飾等。

夏天到了,選一個綠竹圖案的蓋碗擺在茶席上,光是看著也能賞心悅目。

反觀玻璃蓋碗,可修飾的空間有限,大多數是流水線生產的產物。

論質感,稍遜一籌。

為此也不難理解,為什麼茶圈主流裡,白瓷蓋碗的身影更加常見。

《3》

二、泡茶喝,是不是離不開茶濾?

在村姑陳的茶桌上,茶濾一早就被『打入冷宮』,許久沒有出鏡。

按個人的泡茶習慣,平日能用到茶濾的次數屈指可數。

不論怎麼看,茶濾都算不上必備品。

提到茶濾,它的功能比較單一,僅是為了過濾茶水使用。

倒出茶湯時,可將茶濾架在公道杯上方,能避免碎茶掉入到湯水裡。

但茶濾的這項過濾功能比較雞肋,實用性有限。

首先,將茶湯倒入公道杯後,只要稍稍靜置片刻,碎茶就能自動沉底。

泡茶分湯時,些許碎茶會留在公道杯底部,並不會順著水流分入茶杯內。

哪怕不用茶濾,也不必擔心會喝到碎茶末。

其次,茶濾使用起來比較繁瑣。

茶濾的過濾功能,依靠濾網來實現。

網眼細密的濾網在攔截碎茶時,還會趁機將茶湯中的茶毫一並濾掉。

喝白茶時,對白毫豐富的白毫銀針、牡丹王來說,茶毫的存在不僅能提供毫香,還能帶來清甜、鮮爽的茶味口感。

將茶毫濾掉,會有損好茶風味。

再說了,網眼細密的濾網,使用完畢後若沒有及時清洗,沒隔多久就會沾染厚厚的茶垢,清洗難度倍增。

泡茶之前,茶濾若是沒能洗幹凈會破壞茶味,影響茶香!

泡茶過後,茶濾底部會變得濕漉漉的,不適合直接擺在茶盤上。

而是得安置在專門的架子上,像練習毛筆時需要用到『筆擱』那樣,配套使用。

清洗難,使用配套繁瑣的茶濾,實用性其實並不高。

最後,碎成渣沫細屑的茶葉,哪怕用上茶濾,沖泡過程也多有不便。

每次出湯都會流失大半茶葉進入濾網內,泡了兩三回後,蓋碗內幾乎少有茶葉剩餘。

倒不如將碎茶末放入空的茶包袋內,自制成碎茶包,平日裡用大杯泡著喝。

《4》

三、公道杯應該怎麼挑?

蓋碗泡茶,公道杯堪稱是黃金配角。

若是參考潮汕一帶的泡茶,用蓋碗泡茶時不用公道杯,而是將三個茶杯擺成品字形在沖泡時分湯。

這一系列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泡法,且不說絕大部分外地茶客難以駕馭。

在幹泡茶臺上,單是為了保持桌面的潔凈,這套水沖水淋的泡法就不適合施展。

再說了,直接用蓋碗分湯,往茶杯內勻分茶湯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個別茶水灑出。

平日喝一般的口糧茶,那就算了。

如果是牛欄坑肉桂、桐木金駿眉、7年陳白毫銀針、冰島易武等知名山頭的普洱之類,價值不菲的好茶,泡茶時當然要盡可能避免浪費。

用公道杯盛放茶湯,會更加穩妥!

那麼從實用角度看,公道杯應該怎麼選?

材質上,毫無疑問,玻璃公道杯才是主流。

透明的玻璃杯,更方便觀察湯色情況。

萬一這杯茶泡出來湯色暗沉、茶水渾濁、甚至含有雜質。

也能通過肉眼觀察,第一時間察覺不妙,避免將一杯問題茶飲入肚內。

造型上,選帶把手好,還是不帶把手好?

其實兩者都可以。

不帶把手的公道杯,整體看過去會更加線條流暢、造型簡潔。

而帶把手的公道杯,可以有效隔熱防燙。

容量上,根據個人所需即可。

公道杯的容量,要與蓋碗容量相互搭配。

理論上,蓋碗泡出一沖茶湯後,落入公道杯內,能到三分滿即可。

尤其是沒有把手的公道杯,更是要留出空間。

公道杯容量選小了,倒出一沖茶湯後,滿滿都是熱茶,拿起杯子時根本無從下手!

《5》

日常喝茶,圍繞在茶具身上的趣事可有不少。

曾有位外地茶友很是好奇。

問,為什麼你們福建人在泡茶時,茶桌上總要擺上一把剪刀?

道理很簡單,那是專門剪泡袋的茶剪。

平時在喝泡袋包裝的正山小種、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時,要是隨手一扯,容易將泡袋扯爛。

幹茶條索灑得到處都是,影響美觀不說,還會將好茶弄碎。

又或者,扯出來的泡袋開口,在投茶進入蓋碗時很不順暢,總會有個別茶葉被卡住。

用剪刀剪開泡袋,更能確保優雅。

泡茶喝,器物的佐使很關鍵。

茶具搭配得當,將細節做到極致,更能舒心享受一杯好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