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泡巖茶,離不開蓋碗。
這背後的道理,老茶客們自然都懂。
但蓋碗泡巖茶,除了白瓷蓋碗擔當主角外,還少不了很多配角。
最經典的黃金配角,非公道杯莫屬。
如果少了公道杯,參考清宮劇的蓋碗茶喝法,端起蓋碗揭蓋一撇,直接飲入,那簡直是浪費的蓋碗泡茶的天賦。
照這樣喝茶,蓋碗充其量不過了帶了蓋的玻璃杯,哪能泡出優質巖茶的好滋味?
如果少了公道杯,參考潮汕一帶的地方特色泡法,將三個茶杯擺成品字形,直接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方式分湯,對大多數外地茶客而言,是一門技術活,有一定門檻。
再說了,在『巡城』分茶過程中,難免會灑落個別茶水。
一般口糧茶浪費些許茶水,那就罷了。
但對於牛欄坑肉桂、慧苑老叢水仙、慧苑老叢鐵羅漢、小牛肉等巖茶名品來說,哪怕僅僅是灑落些許茶水,也會讓人心疼不已。
再加上,蓋碗泡茶用上公道杯,除了能盛放茶水,幫助分茶外。
玻璃材質的透明公杯利於觀察湯色變化,一泡肉桂泡出來後,茶湯是紅是黃,是淺是深,一目了然!
穩妥來看,公道杯作為蓋碗泡巖茶的黃金搭檔,必不可缺。
不過在泡巖茶之前,在茶具準備方面,這4段配角戲不得不說。
《2》
一、茶匙
之前有茶友問,取茶時能直接上手嗎?
還是用茶匙取茶會更好?
這得看情況來定。
獨立泡袋裝的巖茶,一次一袋,剪開袋口,全部投入標準蓋碗即可。
但如果你買到的是散裝巖茶《比如,鐵罐散裝和密封袋裝》,這些散裝巖茶,取茶時能不能直接上手?
用手取茶,會不會讓好茶沾染所謂的『手氣』,顯得不衛生?
比起直接用手取茶,是不是用上專業工具——茶匙取茶會更好?
不急,且來梳理下思路。
當你在吃了咸味零食,消滅半包薯片後,泡上一杯茶解膩是很舒服的。
但要是沒洗手就心急取茶。
打開茶葉罐,伸手抓一把茶葉就出來泡,肯定不是愛茶之舉。
你不愛茶,茶不愛你。
按這樣的取茶習慣,沒過多久,裡面的茶葉就該變味串味。
從後期存茶考慮,取茶前要確保雙手是幹幹凈凈的。
洗過手再擦幹水分,取茶就不存在所謂的『沾手氣』一說。
注意取茶細節,才能更加確保衛生。
針對散裝茶來說,是不是用茶匙更好?
麻花覺得未必。
因為茶匙呢,形似湯匙,主要功能是量茶入器。
適用於體積小、呈現為顆粒狀的茶葉。
如果是巖茶,那就行不通了。
巖茶條索幹燥又酥脆,經不起過多折騰。
用茶匙去取茶,隻會將大量幹茶弄碎。
倒不如洗手擦幹後,親自上手取茶來得好!
《3》
二、茶濾
在圈內,茶濾和茶漏經常會被人打錯字。
茶濾不論造型再怎麼七十二變,它都帶有濾網,起過濾碎茶的作用。
而至於茶漏嘛,大家可以將它代入成漏鬥,個別壺口偏窄的茶壺在投茶時,幹茶容易灑出,需要用茶漏輔助投茶。
巖茶經過高溫焙火後,含水量低,幹茶條索易碎易折。
一袋茶的底部出現個別碎茶,在所難免。
既然如此,蓋碗沖泡巖茶,是不是離不開茶濾輔助?
蓋碗出湯時,將茶濾架在公道杯上方過濾,會不會更好?
按麻花的泡茶習慣,如果茶葉不是特別碎,大可不必動用茶濾。
倒茶分湯將茶湯倒入公道杯後,在你聞蓋香、看湯色的過程中,茶水經過靜置以後,湯中的碎茶一早就沉底。
分茶進入品茗杯,最底部的碎茶渣末不易流出,大多數情況下用不到茶濾。
既然提到了茶濾,這裡要特別提醒:泡巖茶不論是否使用茶濾,都不會對茶味表現產生影響。
用上茶濾之後,最大好處頂多是茶湯看著更清爽,不必擔心喝到碎茶,影響暢快飲茶體驗罷了。
不過當你打算往茶桌上添上茶濾這類小物件時,得順便配套一個架子。
不然過濾茶水後,底部濕漉漉的,會弄濕席面。
金屬材質的茶濾,要優選食品級不銹鋼的,避免異味幹擾。
網眼密密麻麻的茶濾,每次用過後要及時清洗,一旦茶垢大量堆積,就太不衛生了!
《4》
三、蓋置
顧名思義,專用於放置杯蓋、壺蓋。
但這一小物件,在茶桌上著實冷門。
一方面是它的替代性強。
茶具店裡能看到的蓋置,或圓或方,統一為小柱狀。
高度不過打火機一半,矮胖敦實,可供平穩放置杯蓋。
用蓋置,日常生活裡的替代物很多。
選一塊平整光滑的小石子,洗幹凈就能用。
哪怕不用專門的蓋置,在揭開蓋後,也不必擔心蓋子會無處安置。
另一方面是它的用途比較雞肋。
有的茶客特意在茶桌上添置蓋置,起因大多雷同——聽了揭蓋晾茶的說法。
據說在蓋碗出湯後,不能再合上蓋,否則蓋碗內的巖茶葉底會被悶壞。
蓋上凝出一層水汽,下一沖泡茶時再次回落,會讓泡出來的茶湯帶有水悶味。
但麻花認為,蓋碗泡巖茶,用不著特意晾茶。
好端端的巖茶,沒那麼容易被悶壞。
再說了,當你連續泡茶喝茶時,泡一沖喝一沖,間隔時間短,哪裡會讓茶湯形成所謂的『水悶味』。
從經驗看,茶葉的香氣是可揮發的。
揭蓋晾茶過程中茶香會大量飄散,反而有損飲茶聞香體驗。
假設喝茶喝到一半,臨時有事離開,也用不著徹底敞開蓋碗,僅需在合蓋時留一絲縫隙即可。
《5》
四、茶剪
市面上的巖茶,多數以獨立泡袋包裝為主。
泡茶時一次一泡,全部投完,方便得很。
泡袋裝的巖茶,每泡8克為宜,泡茶時配上110毫升/白瓷材質/倒鐘器型的標準蓋碗,堪稱絕配。
但泡袋包裝的巖茶,在打開泡袋時,要費一定工夫。
用力過猛,直接一扯容易將袋子扯破,將幹茶灑出。
另外,在扯泡袋的過程中,容易擠碎幹茶,影響巖茶條索品相。
即便避開前面兩點,一沒灑出,二沒擠碎,但『扯』出來的袋口,往往是不平整的。
往蓋碗內投入幹茶時,整個動作過程會很不順暢。
當七、八成的幹茶倒入蓋碗後,還會有個別幹茶卡在泡袋開口或底部的尷尬情形。
為此在茶桌上準備一把小剪刀,很有必要。
剪開袋口時,可斜剪、可平剪、可剪成弧形,只要確保投茶過程順暢即可!
《6》
近些年,麻花觀察到一個茶桌新趨勢——簡約清爽的幹泡茶臺逐漸流行起來。
在家喝茶,幹泡茶臺佈置起來更簡單,只要有平整的桌面就行。
將臺面雜七雜八的物件收拾清楚後,擺上茶盤,放上蓋碗、公道杯、茶杯,另一旁只要能燒水,就可以坐下來慢慢泡茶喝。
隨著幹泡臺的普及,很多繁瑣的茶器配件,逐漸淡出茶桌。
比如,早年間到外面喝茶時,常遇到的聞香杯組,現在是越來越少見了,換成窄口的瓷質茶杯就能替代。
比如,之前很多人喜歡在濕泡茶臺上養茶寵,擺上毛筆式的養壺筆,專門養壺/養盞的情形,也慢慢少了。
再比如,包括前面提到的蓋置、茶濾、茶匙等小物件,很多喝茶多年的老茶客,家裡未必會專門準備。
可見茶桌上的『刪繁就簡』,已是大勢所趨。
喝茶就是喝茶,一切以茶味為主。
簡簡單單在家泡茶喝,還真用不著這麼繁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