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與倫比的蘭花香,低迷的鐵觀音,茶葉王國裡鐵觀音的興衰成敗。

雨前茶向雪中烹,雪碧茶香澈底清。 疑有春風生獸炭,勝邀明月倒銀瓶。 黑甜遲入梅花夢,白戰交霏玉屑聲。 猛省年華真逝水,地爐夜夜煮三更。 安溪競說鐵觀音,露葉疑傳紫竹林。 一種清芬忘不得,參禪同證木犀心。  ——佚名

沒有哪一種茶的蘭花香能像頂級鐵觀音的那樣清晰明朗,沒有哪一種茶的香氣能像頂級鐵觀音那樣令人陶醉。

且難得的是,喝,品,評,鬥它都適合。

鐵觀音對各種水,和茶器具的適應性也超高,更重要的是,它經歷過了榮辱會變得更趨於完整,具有了一定的人格屬性特征!

1998年我開始接觸鐵觀音。

那時是從廈門買的兩斤的紙袋包裝,它還留有包種茶的身影,整齊的擺放在貨架上,那時的鐵觀音都是傳統的工藝,經過烘焙的,不需要冷藏冷凍,一賣就是至少一袋,沒有幾克的小包裝,那時候的茶香並不突出,有點近似武夷巖茶與臺灣凍頂烏龍之間的感受。

自1725年鐵觀音出現,之後的200多年裡鐵觀音,它大多都是地方的小品種,甚至不如安溪的黃金桂來的出名,改變命運是源自20世紀90年代的閩臺茶農合作,臺灣人將制作凍頂烏龍的輕烘焙輕發酵工藝帶到了安溪,鐵觀音便成了幹茶葉底湯色三綠,花香葉底撲鼻的臺式烏龍茶,不再是原來的綠葉紅鑲邊三紅七綠的青茶。

也正是這一次的巨大改變,帶來了2002年到2012年間的縱橫大江南北,叱吒風雲的局面。

然而盛極轉衰,是在2012年之後市場迅猛下滑,如今儼然成了趴窩的瘦駱駝,大量的茶農開始將茶園改種糧食了。

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大致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隨著鐵觀音的普遍銷售良莠不齊,價格從幾十元到數萬元不等,包裝上千奇百怪,一般品飲者又幾乎說不出區別所在,漸漸的感覺高價買是在買包裝,不實在,低到幾十元一斤的報價,又不放心,送禮也不夠檔次,於是轉而尋找其他更清晰更易識別的茶了。

第二,經銷商總是在宣講正宗,高山,真假,拼配等,市場上也充滿了正炒,消青,脫酸,清香型,濃香型,炭香型,鮮香型,果香型,韻香型,老鐵,紅鐵,黑鐵,觀音黃,觀音王等各種講究和說法,這就造成了消費者迷茫,難以下手。

有一句話說的好,過分的謙虛等於驕傲,那過多的選擇也會令人無從選擇,何況現在有這麼多選擇障礙症的人呢。

第三,後期出現了嚴重的審美疲勞。

人性裡喜新厭舊的成份開始發揮作用了,太常見就不新奇,喝鐵觀音顯得沒個性,太勢俗,無法找到優越感,加之其他茶類的興起,人們逐漸的轉移了注意力。

第四,成在香氣,敗在香氣。

鐵觀音過分追求香氣,造成工藝都圍繞香氣來進行,逐漸忽略了色,香,味,型,韻,氣的協調發展,很多是葉底受熱,葉張不均,顏色翠綠的發藍,酸香,青草氣趨於常見,發酵日益降低,到後來出現了脾胃虛弱的人喝不下去了,導致鐵『觀音太寒傷胃』這句話廣為流傳開來,嚇得老客離開,新人又不敢嘗試。

一部分廠商發現苗頭不對,亂了陣腳,趕緊調整策略,把清香鐵觀音通過電焙改成濃香,火香型,重點推薦老鐵,一時間,泥沙俱下,優劣摻雜,揚短避長,又走回了老路。

而涉及烘焙工藝,哪裡是武夷山潮州等地的對手啊?

結果是弄成什麼樣的都有,有的一口下去,嘴裡都是糊味,藥味,把剩下的一部分人也給喝惡心了,惜胃的大多跑到武夷山選茶喝了。

我一直對鐵觀音抱有好感,這是源自它的香氣無與倫比,令人感動。

普通級別的茶以香氣比較,各有擅長:生普中的冰島,班章,臺灣的東方美人,一些廣東烏龍茶,綠茶香氣也難分高下,但若是頂級的茶香來比較,鐵觀音會勝出許多,因為它獨有的空靈感超出了香的范疇。

這些年裡我見過太多人細嗅茶香,但是能嗅到眼睛不自覺閉上,那確實隻在品飲鐵觀音的時候見得最多,那種感覺像是深吻,這種情緒的引動極為難得。

強烈的代入感就是鐵觀音最大的優勢。

安溪這邊的烏龍茶只要發酵適當,制作嚴謹些,似乎香氣都能做到清新芬芳,可一旦重度烘焙,無論電焙還是碳焙,立刻就變得普通平常,連同它附近的一些小夥伴都有這個特征,像黃觀音,本山,黃金桂,毛蟹,永春佛手,漳平水仙和平和奇蘭,無一例外會喪失了本身的蘭香,花香,果香,變得陌生甚至莫名其妙。

在鐵觀音熱銷的那幾年裡,一些村鎮四季都采收,夏冬季的質量差些,低至30塊錢50塊錢一斤都有人銷售,這就造成了鐵觀音價格的混亂,造成了鐵觀音不值錢的感覺。

如果賣不掉就會拼配進春秋季的茶裡,雖然降低了成本,也拉低了質量。

另一個被忽略的就是樹種問題,許多人誤以為鐵觀音是固定的一種茶樹,其實是可以細分成純種鐵觀音,如紅心觀音或紅樣觀音,純種鐵觀音,如紅英觀音、白心尾觀音、白樣觀音和薄葉觀音及竹葉鐵觀音,竹葉鐵觀音,原生鐵觀音,清新鐵觀音,歪尾鐵觀音等等為原料做成的鐵觀音也必然形成一些差異。


鐵觀音總體來看是不可替代的茶,盡管目前被冷落,但它有著吸引人的香氣口感和清涼爽利的特點,營養性也被肯定,是公認的養顏美容瘦身茶,它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許多優勢並沒有失去,會有東山再起的時候。

但願它不要再瞎折騰了,也別忙於有病亂投醫,要安穩的做好自己。

折服也是肅清市場亂象的好機會,如果未來地方行政監管得當,實行原產地認證識別,市場準入證制度,規范工藝,包裝,生產監控,隻保留傳統烘焙,正炒消青工藝,推廣手工制茶與機器制茶並行,每年隻做春茶,秋茶兩季茶,內銷外銷分化管理,嚴把分級,衛生,有機生產等方面,那麼它是最有希望征服世界的茶。

經歷過鐵觀音興衰整個過程的人,更能看清楚普洱熱,安化黑茶熱,金駿眉熱,老白茶熱這背後的隱患和危機四伏,事物發展是有其必然規律的,有高峰必有深谷,大熱大興的茶都離人走茶涼的那一天不會太遙遠,那麼讓我們共同期待鐵觀音在下一次輪回中再度崛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