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茶,是閩南烏龍茶的代表,也可以算是整個烏龍茶代表。
大概在2005年到2010年,就在這10年間,鐵觀音可是火的是一塌糊塗,它成為了一種現象級的,潮流性的茶。
不光是茶葉,已經是禮品的代表,茶產業發展的動力,茶藝的載體,樹種的改良,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幾乎都是隨鐵觀音的興盛逐漸蓬勃發展起來的,它起了一個爆漲性的推動作用。
先來看看鐵觀音的歷史:
大約出現在1725年左右,根據水文報告,在1700年到1750年這50年間,安溪出現的近10次連著下兩三天不停的這種大雪,氣候反常異常,很冷,也就是在這一階段出現了樹種的變異,產生了鐵觀音。
我們今天來看鐵觀音,也是很有趣,發芽晚的茶樹還很嬌貴,長不了很大的樣子,一般會到膝蓋以及腰以下的高度,抗寒耐寒性還很強。
安溪的樹種資源是很多的,多達64種優良茶樹。
1984年,全國第一批茶樹審定,通過了30個茶樹優良品種,安溪縣就占了6個。
像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目前在安溪也算是當家良種。
閩南把烏龍茶的樹種簡單分兩類,一個就是鐵觀音,除了鐵觀音以外的總共就4種,當年最容易和鐵觀音攪和在一起,冒充鐵觀音的,又或者是為了降低成本價格拼配進去,再或者是為了提高鐵觀音成品茶的清爽感,或者是增加它濃鬱香氣的,兩個最重要的樹種就是本山和黃金桂。
本山是鐵觀音的近親,也是紅紫色的芽頭,發芽時間比鐵觀音還早,能夠更早地上市獲利。
鐵觀音以前被稱為好喝不好摘,茶樹不是很好種植,而且采摘的時候很困難,連枝帶梗的很硬,所以以前是手指頭上綁一個小刀,或者用剪子來取料的,而本山的種植和采摘就容易得多,並且好的制茶師,可以把本山制作的和鐵觀音很相似,它的色香味形表現的跟鐵觀音都非常接近,隻是缺少鐵觀音獨有的音韻,至少是很少見到單獨銷售本山茶的,基本上都是拼到鐵觀音裡,一些鐵觀音陳茶,加入新下來的本山,可以變得像新茶一樣。
當地有很多茶人講,說高檔的本山就等同於是中低檔的鐵觀音,我在那個鐵觀音火的時代裡,經常在一些商場看到賣的所謂鐵觀音,大量的加入了本山,有的幹脆就是本山茶,這個茶畝產量很高,又能集采後期就是那些飲料廠,食品廠來用了,粉碎了萃取之後的使用。
以前鐵觀音值錢,所以顯得這款茶有優勢,這些年鐵觀音不景氣,自然也造成本山茶越來越少見了。
從葉底我們是可以分辨的,鐵觀音是一個比較勻稱的長圓型,中間是最寬的,本山不是,從葉底看,它有點像毒蛇頭,頭到中間之後往下面葉柄這個位置迅速的瘦下來,識別是否有匹配本山或者是真假鐵觀音的時候,看一下葉底很容易辨別,而黃金桂的葉底是柳葉型的,細長的,都跟鐵觀音長的不一樣。
安溪很多樹種如果按照鐵觀音的加工工藝來講,成品茶也是可以叫鐵觀音的,等於說這種魚目混珠,或者說拼配做的鐵觀音是被認可的,但是嚴格意義上講,隻有用鐵觀音茶樹,甚至是純血統的鐵觀音茶樹,因為是一個系列,最早的標準樹種是紅心鐵觀音,也叫紅樣鐵觀音,後期又出現衍生一些非純種的鐵觀音,比如紅纓鐵觀音,白心尾鐵觀音,白樣觀音,毛葉觀音,竹葉鐵觀音,原生鐵觀音,青心鐵觀音等一系列。
早期鐵觀音,就很像是武夷山巖茶的那個加工工藝,帶有烘焙火候的,茶的發酵,最高達到60度左右。
上世紀90年代,福建和臺灣省茶農的密切合作,把臺灣輕發酵烏龍茶的加工工藝引進過來,才造成了鐵觀音大受歡迎,如果又開歷史倒車,又做回以前那個烘焙的鐵觀音,是被動的。
與時俱進來看的話,鐵觀音的未來或者說從形成還是從產品的香型定位來講,都是應該以清香型為主的。
可是如果把閩南的這些樹種,加工像是閩北那樣做成重發酵重烘焙,就會失去工藝特點品種優勢了,天下玩烘焙的誰也幹不過武夷山,玩火的是以安徽第一,安溪這面不管是怎麼檢討,看輸贏營成敗總結經驗,都不可以跟武夷山那面去拼烘焙這項技術,閩南的所謂烘焙的絕大多數屬於電烘烤,和武夷山的炭烘焙不是一種技術,更不是一樣的效果。
鐵觀音是以工藝來命名的,包括在1919年引進臺灣的時候,早期也是用純血統的樹種,紅芽歪尾桃的,後期也發展成了無論采用什麼樹種,只要是按照鐵觀音工藝做出來的就可以叫鐵觀音。
從地理地勢上看,安溪是位於福建省東南的沿海地區,隸屬於泉州市的管轄,它雖然離海不遠,但是在安溪境內多高山,超過千米的山峰有上千個,很好的隔絕了海風的侵襲,隻留下了一些濕熱光照的環境,非常有利於茶樹生長,但是這裡土壤相對貧瘠,從唐代後期就是種茶,因為種其他的莊稼長的不好,據說種馬鈴薯長得跟花生似的。
安溪境內的西北部多丘陵山地,稱為『內安溪』,東南部地勢平坦,稱為』外安溪』。
優質鐵觀音的主產區多是集中在內安溪,我們經常聽到熟悉的西坪,祥華,感德,龍涓,虎丘,蓬萊,劍鬥等等鄉鎮,基本都是集中在內安溪的山巒地帶,產量大的時候,外安溪也有生產,並且因為是平地,相對四季氣候要溫暖些,所以它有時候還會生產一點冬茶,曾經內安溪是一年產四季茶——春,夏,暑,秋,外安溪有可能還多一個冬茶,今天見不到這種情況了,主要是生產春茶和秋茶了,主要是要保證茶葉的品質,畢竟茶樹是需要修養的,如果像割韭菜一樣的長出來嫩芽葉就把它采了,葉片積攢的營養,芳香類物質都不到位,產品的質量就差勁。
近些年其實安溪有好多原葉是消化到其他市場的。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經出現過很多次近似的事件,零幾年的時候,雲南地區都曾經從周邊國家,國內的安徽地區大量的收購原葉做成普洱茶銷售,像六堡茶,如果用了鐵觀音的料來制作,這個可能性都是有的,所以它原料是一方面,至於最終到了哪一個區域,做成了什麼樣的工藝,成為了一個什麼茶面市是另外一回事。
鐵觀音從加工工藝來看,是比較復雜的:大約是青葉采摘之後,主要是小開面中開面,以中開面為主,不講什麼芽,之後,有陽光有太陽的情況下,就曬曬走走水,如果沒有進到室內,通過熱風,空調,給他做一個走水萎凋,其實上空調來做走水萎凋,一直被詬病。
好多人都認為鐵觀音的一個劃時代的一次革命,就是因為引進了空調房裡制茶。
空調房制茶,很多人是反感的,為什麼鐵觀音春水秋香,秋茶有的時候賣得比春茶還高?
是因為秋季制茶季節往往都是幹爽的天氣,而春天多雨,所以不得已,產量一大了之後,就隻好在室內通過熱源的方式解決走水曬青的問題。
然後進入到晾青,之後再進入到搖青這個環節,搖青和晾青是反復進行的,會有好多次,也可以把它稱為做青工藝,在這個過程中,青葉內所含的有益物質能得到極大改善,重組均勻分佈,芳香因子也會變得更活躍,最大化的被激發出來,同時也是一個持續性的發酵過程,如果感覺發酵不足,之後還可能在陰涼的環境下靜置,在發酵一段時間之後,茶的青草期消失了,聞不到多少青草味了,趕緊進入殺青,在閩南地區都是機器殺青,都是滾筒殺青,投葉量是很大的。
殺青完之後進入到去紅邊這個過程,用的機器叫『甩青機』,模仿人拿著一個佈袋子,佈袋子裝著茶葉向地下,或者墻上去摔打的這個過程。
我們區別是不是傳統鐵觀音,在葉底能看出來的,現在大家看到清香型鐵觀音,葉底很少有完整的,葉邊緣都是殘缺的,傳統鐵觀音之前是沒有這道去紅邊工藝的,沒有這個『甩青機』。
去紅邊之後就進入到了包揉環節,放到佈裡面包成球,進行包揉,之後再進行烘幹,這個過程是重復的多次的。
看一個鐵觀音幹茶越有顆粒緊結感,說明揉捻包容環節做得越到位,經常有人講鐵觀音形美如觀音,這個是訛傳,觀音不長這個樣子,觀音不長這個樣子的,而且顯得對觀音娘娘不太尊重,其實解觀音形態長得像一個問號,或者說像拳擊手套那個樣子。
我們好多書上形容鐵觀音,蜻蜓頭蛤蟆腿螺旋身,還有什麼葉底綠,紅鑲邊,這些都是不標準的說法,實際情況是顆粒感以前很強,現在很多都是散片那種感覺。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鐵觀音後期的包揉環節越做越不好,甚至引到了那種壓茶機,像一個模具一樣的壓,簡單地就解決了,替代了包揉環節,包揉非常重要,是一個讓葉片裡的內含物質緩慢的與空氣氧化作用,溢出表面附著在茶葉外部,那個壓茶機現在已經被取消了,據說是政府挨家去砸。
之後幹燥這個環節是用電烤箱來解決的,茶葉的含水量6%之內就可以進入市場銷售了,以前的是有烘焙工藝,通過炭的方式,慢慢的給它上火。
如果是做成碳焙的,那這個茶葉不管是什麼地區叫什麼名字,從科學性合理性來講,幹茶葉片都應該是曲條型的,葉子是散開的,隻有這個樣子才能夠受熱受火均勻,如果做成顆粒的,那就是受熱不均勻,很容易出現外糊裡嫩的情況,很早以前是有這種曲條型鐵觀音的,類似於大紅袍一樣的,在2000年到2010年之間的顆粒感還很強。
鐵觀音的幹茶外形,現在的書面上解釋,還是說成半球形或緊結形,顆粒重,色澤鮮潤,墨綠起砂等。
香氣來看,鐵觀音以蘭花香為最高級,但某些情況下還會出現說不清的花香,包括發茉莉花香的情況都是有的,尤其在感德地區的槐植那片,好幾個村子曾經都做出那種,一上來是茉莉花香,兩泡之後進入到蘭花香的,此外還有一些偏桂花香,偏梔子花香,後期因為學了臺灣省茶園裡那種豆漿澆灌的方式,培育出了奶香的鐵觀音,主要是在祥華地區。
但是整體上看,它這些香都算是清香型的。
16年之前在市場上,可以聽到鮮香型的鐵觀音,奶香型的,酸香型的,果香型,碳香型的,非常亂,而且早期很多商家,進了清香型鐵觀音,把香氣弱的叫清香,香氣稍微重一點,把它叫濃香,如果是沒賣出去,就用電烤箱之類的東西烘一烘,烘的輕的稱為韻香型,烘的合適叫炭香型。
假設是溫度過高時間過長,很可能就烘成了火香型,那種火渣子,炭的那個氣息,已經沒有茶香了,這種情況算失敗了,但是在工藝上還被認可。
80年代,鐵觀音在日本很受歡迎,風靡一時,他們稱為"健康茶",『減肥茶』,傳播到臺灣之後把這種茶稱為『油沏鐵觀音』或者叫『油切烏龍茶』,意思就是減脂肪,不含油脂的。
其實就是高溫把茶都給碳化,都給弄的葉底打不開了的,這種失敗的在市場上也被認可,後期,又出現老鐵觀音概念了,其實真的放二三十年的老鐵觀音是極少的,南方氣候多濕雨,也不會家家弄個大冰箱來存這個東西,自然就變壞了,更多的就是用碳焙的方式,反復的烘焙,地方茶農包括茶商,就有意識地把老鐵觀音給建立起來了。
2006之前是沒有老鐵觀音這個概念的,後期弄出來各種帶有什麼菌香,藥香,參香的,還有那些碳味的老鐵觀音,在市場上挺受歡迎,鐵觀音出現了十幾二十一種香型的說法,造成的消費者很難分辨真真假假很麻煩,而且大家也看到了,是因為清香型受歡迎,逐漸的發酵度降低,再加上沒有了烘焙,漸漸的就越來越像綠茶了,我們說綠茶形容它的時候,幹茶湯色葉底都綠,你看鐵觀音它就這種情況,有一點不同的是,正常綠茶是嫩芽嫩葉,投茶量也少,因此不會出現查性過寒傷脾胃的情況,鐵觀音不是,那一個蓋碗都塞得滿滿的,再加這麼大的飲用量,後期我看10%左右的發酵度,鐵觀音是最常見的,造成了這種偏綠茶屬性,原料又這麼粗壯,寒性又這麼強,後期很多女性,包括身體脾胃虛弱的人就開始抵觸這個茶了。
所以鐵觀音之興盛在於改變了之前的傳統工藝,做成了清香,但是它失敗也是對清香型的追求造成的,最後搞成這個樣子,所以迅速在市場上滑坡的很厲害。
如果單從清香型,清爽感,蘭花香的表現來看,好的鐵觀音是無與倫比的,『未嘗天真味,先聞聖妙香』,香氣可以用『妙』來形容的,就隻有鐵觀音了。
那種優雅,純正,清爽,悠長,靈活,鮮動的那種感覺,會讓人心曠神怡。
春茶如果是正炒工藝的,是最容易出極品的,秋茶呢,因為原料差一點,所以一般是在消青工藝裡,偏消正的容易出極品,脫酸鐵觀音,工藝一直被大家詬病反感,但其實好多沿海地區的人,廣東一帶,包括北方區的很多重口的人,大魚大肉抽煙喝酒那類人,對於這種酸香是很接受的,整個的安溪境內很多人做脫酸工藝的鐵觀音。
工藝來講,已經提到了蒸炒工藝,消青工藝,還有脫酸工藝,再加上通過電烘烤形成的碳香形鐵觀音,再加上陳放多年形成的老鐵觀音,基本構成了鐵觀音的工藝的特征狀態,以前還有一個鮮香鐵觀音的工藝,是沒有幹燥環節的,這茶葉銷售的時候放在冰櫃裡,濕漉漉的帶著冰碴子直接賣,這個茶寒性更強,所以取消了。
建議大家選購鐵觀音的時候,以正炒和消青這兩種為主,至於傳統鐵觀音要注意識別,大量的都有問題,不是那麼純粹,其實簡單的電烘烤別把它烘的太過了,會出一種麥芽的香氣,有點帶薯香的感覺也不錯,很好喝,比那個完全的碳香鐵觀音要更好。
湯色方面看,正炒,消青,脫酸這一類都算清香型的,有無色的,比如說槐植地區那種清水觀音,白水觀音,這個是包揉到位才會出現茶湯清亮的,是比較好的一種情況。
然後淺黃色的,甚至是淺綠一點的,尤其是拖酸鐵觀音,葉底湯色綠的發藍的那個感覺,濃香型的湯色會深黃一點,可能會出現褐色琥珀色。
滋味上面,只要是工藝說得過去的,水含香的情況都會到位,多數鐵觀音是滋味清高爽利或者是甜醇溫潤的。
葉底情況就復雜了,葉邊緣向葉背反卷,也算是一個識別真假鐵觀音樹種的一個好辦法,因為有去紅邊工藝,所以葉底都是不完整的,不能要求清香型鐵觀音葉底完整度高,除非是傳統工藝的鐵觀音,正炒工藝做出來的,葉底多半是肥厚柔軟色微黃,消青和脫酸工藝做出來的,葉底會比較硬,藍色發藍,遇到了支棱八翹的,瘦硬寡薄的,基本上都可以說是工藝不好的鐵觀音。
——————————————————————————————————————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您點贊收藏和轉發,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