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家的鐵觀音入口比較苦澀?看懂這三點,你會豁然開朗。《圖+文》

原創 | 義芳君說茶

1.

前些日子,重慶茶友王先生在後臺留言,並附上了自拍照:『義芳君,麻煩幫忙看下我泡的鐵觀音茶入口為什麼總感覺有股澀味呢?

老王的疑惑,其實並不意外。

茶,『苦荼也』,苦澀乃是茶的本味,關鍵在於能否快速有效轉化。

平日裡,義芳君也經常能聽到身邊的茶友們如此抱怨。

結果呢,輕則直接宣判了這泡茶的『死期』,重則當場就影響了品茶的心情。

▲王先生的茶

試想一下,一口茶湯入口,卻沒有想象中的甘潤,這種品飲體驗上的挫敗感,分分秒就能讓人失去了繼續品飲下去的滿腔熱情。

盡管,單靠一張圖,我們不能也不允許就這麼草率地判定一款茶的『生死』。

但,既便是『看圖說話』,總歸也是能夠看出一點端倪的。

王先生家的鐵觀音茶湯,色澤偏黃綠,屬於俗稱的水比較『紅』。

造成這種情況,不僅隻是沖泡手法上有所欠缺,還可能涉及茶品本身品質問題。

2.

我們知道,茶湯的澀感與苦感就如同一對『難兄難弟』,往往相伴而生。

澀感主要源於茶葉內含的茶多酚、兒茶素等物質的存在,苦感則主要與茶葉內含的咖啡堿、可可堿、苦味氨基酸等物質有關。

明白了這一基本常識,我們就很好理解為何入口的茶湯偏苦澀了。

但,問題在於,茶湯滋味千變萬化,這些內含物質的含量有高有低,澀感也強弱不一。

許多茶友往往糾結於『為何有的凝滯不化,有的隻在舌尖稍作停留,轉瞬即化為甘露?

這些內含物質含量高低究竟是由哪些具體因素決定的呢?

……』等等這些問題。

如此,以下這四大方面原因看懂了,或許你也就豁然開朗了!

第一,茶葉原料的老嫩。

一般而言,嫩茶比老茶的內含物質含量高,是先天優質的表現,尤其是茶芽以下的第一、二葉的內含物質含量最高。

另外,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相比高山茶來說,低山茶由於日照長,氣溫高,加上有的土壤比較貧瘠,茶農們為了促增產,往往會長期過度施用化肥,導致低山茶,如『田青』的茶葉鮮葉長得過於青綠,茶多酚等含量比較高。

因此,新樅鐵觀音,或者嫩采的鐵觀音往往比老樅鐵觀音以及中後采的鐵觀音,滋味顯得更加醇厚鮮爽;而高山鐵觀音一般比低山鐵觀音茶質更加清奇甘潤。

第二,加工走水的控制。

鐵觀音苦澀味在沖泡後表現明顯,還與制作過程中茶葉鮮葉內走水的控制有關。

主要表現在晾青、搖青時,時間達不到標準,或者殺青前的走水不充分,發酵程度不夠。

例如:原本鐵觀音搖青需要達到4-5遍才能真正消除青草味,但現在基本上3遍就算完工。

這類澀感偏重的鐵觀音一般在消青鐵觀音、拖酸鐵觀音中比較常見。

第三,沖泡環節時間的把握。

茶葉沖泡手法對於茶湯滋味的展現也尤為重要。

有些人不甚重視,茶湯註水溫度的控制以及浸泡時間毫無章法,任意而為,往往因為浸泡太久,真真把茶葉的色香味『埋葬』在一臉苦瓜相中。

鐵觀音的沖泡水溫最好使用沸水,但最佳的出湯時間在於蓋杯邊緣氣泡破滅那一瞬間,大概在10秒左右,過之,則茶湯顯老,容易遲滯,有澀感。

可見,一泡色香味俱全的鐵觀音來之不易,從前端的種植、采收、制作到後端的焙火、沖泡都有不少精到之處,需要我們秉持一顆工匠之心。

3.

這樣一來,很多人也不免心生疑問:日常沖泡時,有沒有什麼『救場』良方,可以改善鐵觀音茶湯的口感呢?

答案是,當然有。

通過沖泡手法上的微調,我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鐵觀音茶湯的苦澀感。

其一,采取『釜底抽薪』戰術,適當減少投茶量。

鐵觀音的每次最佳投茶量在7克左右,如此,我們每次投茶時可少0.5-1克左右。

其二,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

等沸水適當降溫後再註水,並采用低沖低吊、環圈註水的方式,讓水流更緩一些,減少對茶葉的直接沖激。

另外,一至四泡可適當縮短沖泡時間,沸水沖激後,大概在10秒左右即可出湯;五泡以上則應該適當延長沖泡時間,以改善變淡的口感。

歸根結底,品質是本,沖泡是標。

一泡茶茶湯苦澀能否化得開、化的速度快慢等等最終取決於茶葉品質。

本文由義芳君原創撰寫,每日分享茶文幹貨。

歡迎茶友們在留言區評論交流。

想了解更多茶知識,歡迎私信義芳君《gwj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