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該項目包含安溪縣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等,這是安溪鐵觀音今年喜獲的第二張世界級名片,此前,5月20日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鐵觀音制作技藝再次列入世界『非遺』
11月29日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華社、人民網、中國經濟網、中國日報網、中國新聞網等中央級主流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
截至目前,中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供人飲用與分享。
傳統制茶技藝主要集中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佈,為多民族所共享。
成熟發達的傳統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茶和天下、包容並蓄的理念。
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裡茶道等,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包含安溪縣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等,這是安溪鐵觀音今年喜獲的第二張世界級名片。
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個部分,是安溪茶農長期生產經驗和勞動智慧的結晶,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據悉,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5月20日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安溪鐵觀音是烏龍茶的一種,15世紀70年代,安溪人發明創制『半發酵』烏龍茶制作技藝,在中國茶類家族成員中增加了『青茶』種類,並成為六大茶類之一。
獨特技藝造就『觀音韻』
烏龍茶,又稱青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中年輕的一員,是極具東方色彩、個性鮮明的茶類。
烏龍茶制作技藝由安溪人發明創制,被記載到多本權威著作中。
民國時期的《建甌縣志》記載:烏龍茶厚而色濃,味重而遠,凡高曠之地,種植皆宜,其種傳自安溪縣。
據《福建之茶》《存於福建省圖書館,1941年出版
記載,閩北青茶中尚有烏龍一種,相傳百餘年前,有安溪人姓蘇名龍者,移植安溪茶種於建寧府,繁殖甚廣。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在其主編的《中國茶經》中也有這樣的記載:『閩南是烏龍茶的發源地,由此傳入閩北、廣東和臺灣』
1723年,安溪人發現了安溪鐵觀音這一珍稀茶樹品種,非常適合制作烏龍茶,香高韻長、醇厚甘鮮,是烏龍茶中之極品。
對比其他茶類,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最為玄妙。
精湛的加工工藝形成鐵觀音獨特的色、香、韻。
其中,最難、最核心的工序是做青,需要『看天做青、看青做青』。
去年,由安溪縣人民政府打造了安溪鐵觀音制作工藝科教片——《芳香是怎樣煉成的——安溪鐵觀音36小時制作工藝流程》,完整記錄了鐵觀音從茶園裡的一片樹葉到茶桌上的一杯清茶的神奇旅程。
做茶不隻是技術還是文化
在安溪,種茶不隻是技術,更是一種文化。
正如福建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陳常頌所言:『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的歷史流變與傳承,為同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借鑒』
在閩南方言中,『茶』發音為『TAY』,而英語中茶的發音為『TEA』,法語中為『THE』,非常相似。
據傳,英語『TEA』的發音就來自閩南方言。
安溪茶對世界茶文化的影響,不止體現在語言遷變上。
早在宋元時期,安溪茶就作為重要的出口商品,從泉州港出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
那時,與安溪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已經有58個,遍及東南亞、西非、北非等地。
到了明末清初,安溪茶風靡歐美,安溪所產茶葉80%運銷海外。
20世紀初,安溪鐵觀音成為暢銷東南亞的『僑銷茶』。
僑居東南亞各國的安溪人,積極行銷家鄉的烏龍茶,倡導飲用家鄉的烏龍茶。
據統計,目前,安溪茶葉出口日本、東南亞、歐盟等63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約1.5萬噸。
《來源:泉州晚報 記者 謝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