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泉州安溪鐵觀音參與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圖+文》

11月29日晚,

喜訊傳來!!!

泉州安溪鐵觀音參與申報的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 為今年中國唯一申報項目。

這是安溪鐵觀音今年喜獲的第二張世界級名片,此前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泉州市擁有6項世界級『非遺』名錄、名冊,是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

此前,泉州市有南音、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閩南民居》營造技藝、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非物質文化遺資源、保護傳承和發展成果備受海內外矚目。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安溪的茶世界。

茶育人文

一千多年前,一片神奇的東方樹葉被人類發現。

茶,從此與人類結下不解之緣。

鐵觀音於1725-1736年間在安溪縣西坪鎮被發現,以其獨特的『蘭花香』和『觀音韻』的優異品質為世界茶人所喜愛。

在漫漫歲月裡,鐵觀音以其獨特的風格頑強地屹立在茶葉之林,繁衍發展,聲名遠播。

圍繞一株鐵觀音母樹,安溪就流傳著『蘇龍創藝』『觀音托夢』和『乾隆賜名』等一組傳奇故事,足見安溪人對鐵觀音的誠敬之心。

如斯心意,氤氳出一方多姿多彩的茶文化。

種茶有道

關於采茶,安溪簡直可以編出一部百科全書。

安溪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由 采摘、初制、精制三個部分組成。

采摘前先要確定采摘期,制定采摘標準,然後再熟練運用技術進行采摘。

初制工藝包括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烘幹 十道工序。

精制工藝包括篩分、揀剔、拼堆、烘焙、攤涼、包裝 六道工序。

制茶時,要根據季節、氣候和葉的鮮嫩程度等各種情況靈活處理。

制作安溪鐵觀音,先要以曬青、涼青、搖青等方法控制和調節茶青,使之發生一系列物理、生物變化,形成『綠葉紅鑲邊』和獨特的色、香、味,再以高溫殺青,制止酶的活性,最後進行揉捻和反復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帶有天然蘭花香和特殊韻味的高雅茶品。

安溪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是安溪茶農長期生產經驗和勞動智慧的結晶, 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世界之茶

在閩南方言中,『茶』發音為『TAY』,而英語中茶的發音為『TEA』,法語中為『THE』,非常相似。

據傳,英語『TEA』的發音就來自於閩南方言。

宋元時期,安溪茶作為重要的出口商品,從泉州港出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

那時,與安溪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已經有58個,遍及東南亞、西非、北非等地。

到了明末清初,安溪茶風靡歐美,安溪所產茶葉80%運銷海外。

歷經積淀,安溪鐵觀音依然散發歷久彌新的光芒。

安溪鐵觀音以國禮茶、國賓茶身份登上國際舞臺,成為中非合作論壇、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和中英、中印、中朝領導人會晤等重大外交活動用茶。

安溪鐵觀音還在歐盟、俄羅斯、日本等46個國家和地區完成商標註冊, 成功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首批保護名錄。

據悉,『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還包含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白茶制作技藝《福鼎白茶制作技藝》、花茶制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紅茶制作技藝《坦洋功夫茶制作技藝》、烏龍茶制作技藝《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等福建省參與申報的項目。

中國傳統制茶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佈,為多民族所共享,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裡茶道等,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 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喜訊!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正式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五月到安溪,太對了!兩天一夜,由春走到夏

谷雨采茶了!滿眼都是綠綠綠綠綠

綜合新福建、安溪報、泉州晚報社

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