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的分類:概念總是多到數不清,理智識茶(下)。《圖+文》

接上文福鼎白茶的分類:亂花漸欲迷人眼?

看完即水落石出《上》的分享,來說說福鼎白茶分類的下篇。

按生長環境分類:荒野、有機、生態、高山或平地

荒野白茶,近兩年來的熱門產品,原意是指野生茶,但真正的野生茶隻能零星藏於榛莽之中,沒人有,就算是偶爾得之也不舍得賣。

野茶

所以市場上的荒野白茶大多數就是指放荒茶,即種植茶樹沒人管理後來丟荒的茶葉。

至於拋荒的時間,1~2年的,為典型的蹭野茶熱度者,不足以言野;3~5年的,已跟茶園茶稍區別,但野性較弱;10年左右的也算是業界良心了;20年及以上的拋荒茶,茶客夢寐以求的佳品。

有機茶和生態茶是相對的,有機茶指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化學食品添加劑等物質生產的茶葉;而生態茶指合理施用符合農業部標準化肥或農藥、綠色管理及生產的茶葉,一般有機茶比生態茶的級別要高。

高山茶或平地茶是根據茶樹生長海拔來劃分的,中國人都信奉『高山雲霧出好茶『,所以認為高山茶就一定優於平地茶,但其實還是要考慮工藝環節啦;況且也不是海拔越高茶質越優,一般認為海拔在600米——1200米之間的高山茶為好茶生長范圍。

路邊茶園

荒野茶、有機茶、高山茶、綠色茶園茶都是健康茶飲,隻是面向不同的市場需求;從產量上看,荒野茶<有機茶<高山茶<平地茶;從價格上看,如果工藝皆精湛,價格關系會與產量關系保持一致;反之則相反。

對於茶樹本身而言,良好的自然狀態生長環境固然非常重要,但後天的茶園管理及養育也頗為關鍵,除了少數的荒野茶和有機茶,更大部分的優質茶葉來源於精心的人工培育小環境。

換言之,說荒野茶或是高山茶的,一般隻是代表這個茶葉產品的原料地理屬性;至於內質優劣,還得看具體的工藝控制與口感表現。

好料精工是好茶不可或缺的兩大條件。

按儲存年份分類:新白茶、老白茶

新茶,套用白茶領域廣為流傳的『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之說,三年以下的白茶都算是新白茶,三年及以上的白茶都可稱為老白茶了;當然,也有將三年至七年的茶稱為陳茶,七年及以上的茶謂之老白茶。

不管標準如何,2018年制作的新茶或是2010年制作的老茶,大家清楚具體的原料生產年份就好,不用糾結什麼陳茶或老茶的不同稱謂。

按加工工藝分類:傳統白茶、新工藝白茶

傳統白茶的加工方法為不炒不揉、萎凋+幹燥,工序自然,成茶形態也自然,條索葉片自然舒展且較完整,為中國白茶的主要加工方式。

新工藝白茶,一般產品包裝上都會有明確的標識或介紹說明,加工工藝為萎凋、輕揉捻和幹燥三大環節,是上世紀60年代為適應出口港澳而研制的新產品,沿襲至今。

因揉捻工序導致葉片組織破壞,滋味香氣較濃,外形卷曲稍帶褶條,為目前白茶市場的小眾產品。

新工藝白茶

按采摘時間分類: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這個分類還是很好理解的,春天采的茶就是春茶,夏天采的茶就是夏茶,依此類推。

一般以春茶和秋茶為主,占每年白茶產量的80%;夏茶和冬茶是少量采摘甚至不采。

春芽嬌嫩

當然,這些季節采摘的茶葉裡還有細分,如頭采銀針或小米針、牡丹王、一春二春的茶葉;秋天裡的白露茶、寒露茶等,冬天裡的雪片……看節氣取名字,簡單粗暴,一眼明了。

按地域產區分類:點頭、磻溪、太姥山、管陽、白琳

地域的劃分其實就是福鼎白茶各大產區的分類,這一點用來進行產品溯源追蹤倒是妥妥的,可以了解小產區特色及茶葉的生長環境。

磻溪茶園

至於你問我太姥山鎮的白毫銀針跟磻溪的白毫銀針有什麼區別?

前面我們有科普介紹,詳情可點擊福鼎白茶的主要產區及特色:五朵金花,風姿綽約

看完以上的所有分類,你應該明白,其實我們更多時候是把好幾種分類標準綜合在一起來介紹一款產品,如磻溪高山春茶白毫銀針,是不是一下子又簡單明了了?

聰明如你,一定會把福鼎白茶讀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