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吾雨茶業原創,首發於搜狐號
經常和白茶打交道的茶友,
肯定時常聽到一句話:
『我家的白茶耐泡』。
但是就是這麼一句簡單的話,
卻無意識的誤導了很多人,
讓人以為耐泡的就等於好茶。
於是一些茶友就困惑了,
壽眉比銀針耐泡多了,
那豈不是就說明銀針不如壽眉了。
其實耐不耐泡隻是一款茶的屬性,
隻針對同一款或者同一種茶而言,
而一款茶的好壞需要綜合的多方面品鑒,
耐泡度隻是其中之一。
所謂耐泡,
是指茶經過多次的沖泡之後,
還能夠從茶湯中感受到它的香氣和韻味。
而影響一款茶耐泡度的因素有很多,
要從環境、茶樹、工藝、沖泡方式等等,
多方面的陳述,
接下來我們一點一點來分析。
一、生長環境
一款茶耐不耐泡,
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茶葉的內質,
不考慮其他因素,
自然是內質越豐富的茶越耐泡。
而內質是先天的,
由外部環境因素決定的,
在適合的環境中茶樹才能積累更多的營養物質。
1、 土壤
土壤是茶樹生長的根本,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說: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其實說的是,
土壤中礦物質、營養元素含量的區別,
以及土壤通透性的好壞。
在土石風化完全,
土壤通透性好,
礦物質含量極高,
以砂石土為主的土壤中生長的白茶,
所能積累的內質更多,
口感更甜潤,也更耐泡。
2、 海拔
福鼎高山環境,
山頭早晚雲霧繚繞,
雲霧環境漫射光充足,
更適合茶樹中氨基酸等甜味物質的的合成。
而且高山環境,
晝夜溫差大,
茶樹能積累更多的有機物。
當然這邊的海拔高度,
是在一個適合白茶生長的區間內,
並不是越高越好。
如果海拔過高茶樹都停止生長,
甚至無法存活,
那也就沒有意義了。
二、樹齡
如果說生長環境是先天因素,
那麼茶樹就相當於中介,
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因素。
茶葉最終能積累多少營養物質,
就要看茶樹本身的吸收能力。
存活了幾十年上百年的老茶樹,
其根系遠比新茶樹發達的多,
往往深入地底深層。
而根部是吸收養分的器官,
所以老茶樹能從地底深層吸收更多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這樣茶葉能積累更多內質,
這也是老樹茶更耐泡的原因。
所以茶界也有一套樹齡論,
茶友也更喜歡古茶樹、老樅茶產出的茶。
三、茶葉
茶葉是我們最終飲用的部分,
也是內質沉淀的地方,
那它與耐泡度有什麼聯系呢?
1、 老嫩程度
成熟度較高的茶葉葉質較老,
生長的時間更長,
木質化程度更高,
積累的內質也更多。
再加上較老的葉比較耐高溫一些,
表面蠟質更厚,
內含物質浸出速度就比較慢;
而以鮮嫩芽葉為原料的茶,
內含物質浸出會快一些。
這也是壽眉比銀針耐泡的原因。
2、 葉梗比例
茶梗是負責給葉芽運送營養成分的部位,
所以茶梗中存儲了更多的香氣物質和多糖成分,
所以白茶中含有一定比例的葉梗,
有利於提高白茶的耐泡度。
3、 葉片完整度
茶葉沖泡時水浸出物,
是從芽葉細胞由內而外的析出的,
葉芽保持最完整,
滋味才不會一下子都泡出來,
這樣茶就會比較耐泡。
四、工藝
白茶是公認的工藝最簡單、最天然的茶類,
它不炒不揉,
隻經過萎凋和幹燥。
所以白茶的芽葉基本沒有受到人為的破壞,
芽葉細胞完整,
是葉片完整度最高的茶,
所以白茶不像經過揉捻的茶類一樣,
芽葉細胞遭到破壞,
水浸出物釋放速度快,
也就比較耐泡。
這也是相較於經過揉捻的紅茶 ,
不炒不揉的白茶更為耐泡的原因。
五、沖泡方式
同樣品質的一款茶,
在不同人手裡,
它的耐泡度也是有區別的,
在一些人的手中,
一泡茶能喝一下午,
每一泡茶層次感都不一樣,
但是又沒有明顯落差;
而在另一些人手中,
沒泡幾泡就沒滋味了,
口感也不佳。
這就是沖泡細節產生的區別。
那泡白茶時,
要注意什麼呢?
1、 茶水比例
投茶量和水的比例也是影響白茶的耐泡程度因素,
如果是水多茶少,
那麼就不耐泡;
相反之就更加耐泡一些。
白茶的茶水比例正常是1:50,
以這個基準線,
依據自己的口感喜好適當的加減。
2、 出湯速度
出湯速度越慢的話,
白茶的內質就析出越多,
那麼茶就越不耐泡;
相反,
則更加耐泡,
所以浸泡白茶,
出湯時間也是有講究的。
對於銀針和牡丹來說,
前三道茶出湯控制在5-10秒左右,
而後依據個人喜好逐漸增加3-7秒。
3、 水溫
水溫的高低,
也是決定了白茶是否耐泡的一個因素;
水溫越高,
白茶內質析出越快,
那麼耐泡度也就越低;
相反就越高。
泡一些老白茶和低等級的壽眉,
可以選用100℃的開水,
而高等級稚嫩銀針、牡丹,
則水溫控制在90℃-95 ℃。
吾雨小結
總的來說什麼樣的白茶更耐泡,大致遵循這些原則:優質海拔>非優質海拔《並非越高越好》,老樹>新樹,帶莖梗>不帶莖梗,走水充分>走水不充分,不揉捻>揉捻。
原創聲明:本文由吾雨茶業原創,歡迎喜歡喝茶的朋友轉發分享,轉發分享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