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與龍井,王傳意與盧新,手藝人的相遇。《圖+文》

在近代工業革命大舉進入中國前,有相當漫長的時間裡,與中國人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器物,無一不是由雙手創造的。

當然,茶也不例外。

技藝在代代傳承中獲得不朽,匠心在執著中生生不息。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流傳千年,茶在中國有著深深的印記,世上一定不缺愛茶之人。

但若是說起願意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堅定和專註做好茶的匠心茶人,我想這是少數的。

堅持與恪守,是匠人的天性,說到制茶匠人,我想跟大家聊聊福鼎白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王傳意先生、龍井茶大師盧新先生。

王傳意 國家高級制茶師

盧新 龍井茶大師

二位先生的相識是在七月底,盧新先生一行三人從杭州出發,來到了鼎白茶園基地,這場『白茶』和『龍井』的會面,為的是相互學習交流,與茶葉進行深度對話。

兩位都是愛茶之人,他們的相識,我想說成是一場以茶話人生的忘年之交。

樸素的穿著、曬得黝黑的皮膚以及長滿繭的雙手,是他們普遍的特征,但要說最共通的一點,是講起茶來那滔滔不絕又神采奕奕的神色,有人願意聽茶的故事,有人可以相互分享心得,他們就能講上好久。

王傳意先生從十幾歲就開始跟著家裡人學茶,至今三十多載的歲月。

他說:『最苦的是當時年紀小,被家裡人逼著做茶,春寒料峭,春節還沒結束就要將新衣服脫下來,換上冰冷單薄的工作服,為即將到來的茶季做好生產前的準備,打掃工廠,清理制茶工具等等,制作白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春茶結束之後還有秋茶,往往是一整年都不休息的。

但很慶幸的是,我後來喜歡上了做茶,並且很享受這種狀態』

在王傳意先生的眼中,比起榮譽和頭銜,他更喜歡稱自己為制茶的手藝人。

手藝人是什麼?

就是隻專註於做好茶這一件事。

這是一種長達數幾十年的堅守所養成的習慣,更是一種發自內心深深的熱愛。

在與盧新先生的聊天中我們了解到盧先生在2003年辭去了梅家塢村裡的職務,孤身一人跑到富陽的山裡,精心挑選了一座200多畝的山頭,投入全部身家,開荒種茶。

從開墾梯坎、改良土壤、平衡空氣濕度,到種下了八千株茶樹苗,培育成可采摘的高品質龍井茶,整整花了10年時間,可以說是個種茶的『癡人』。

讓龍井茶香飄到更遠的地方是盧新先生的夢想,並且他也一直在努力的做著。

在還未與盧新先生見到面之前,我一直在想他會是一位怎樣的人,與王傳意先生有著怎樣的共通之處,我該怎樣把白茶和龍井寫在一起,後來他們見面了之後我才知道一切都是多慮的,制茶人之間是互通的,是相互欣賞的。

他們二位都是愛茶,堅守初心,純粹的制茶人,隻專註做幹凈、好喝的茶這一件事。

做一杯幹凈的茶,看起來是個簡單的理念,但它與茶葉的原產地、制作工藝、生產流程密不可分,最終想要喝到一泡好茶,需要環環相扣,一絲不茍。

我們常說每一種茶所處的地點不同,所以不同茶的生命體驗也是不一樣的。

盧新先生說龍井茶講究的是鮮嫩度,這種鮮嫩度來自天氣,是大自然賦予它的東西,因此在制作時最重要的是要將龍井的鮮嫩度保留下來。

且每年的龍井茶采摘隻有春季,而龍井茶又趕『鮮』,每到制茶繁忙之際,他常常是到凌晨兩三點鐘才去休息,這樣的工作強度要維持一個月,為的就是讓茶客喝到當年最『鮮』,最純正的龍井。

王傳意先生說白茶卻不同,白茶沒有脾氣,講究自然,且可以長期存儲。

制作白茶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去除茶的苦味和澀感,保留最自然的清甜味。

在人喝了之後,口腔舒服了,身體舒服了,這樣的茶才是一杯好茶。

為了這一口最自然的味道,王傳意先生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研究,從曬場的選擇到72小時標準的確定、5%含水率受到行業內專家的認可,每一個環節的精益求精都隻為一杯好茶的堅守。

種茶或者制茶,是通過雙手來建立起人與自然的聯系,不同於千篇一律,面無表情的工業產品,茶應該是有生命靈魂的。

制茶是件苦差事,卻是祖祖輩輩的傳承,王傳意先生和盧新先生都是這樣的,從父親那學到的,再加上自己的思想、情感及人生態度,將這件事情做到極致。

我們一同坐在桌前喝下一杯茶時,他們便會露出無比暢快的表情,此時若有人誇這茶好,他們臉上的笑意便更深了。

淳樸的制茶人,將歲月奉獻給茶葉,他們認為茶已然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離不開也放不下。

用時間打磨品質,用歲月沉淀情懷。

這個時代雖然浮躁,但他們在喧囂之中也可求得一世的寧靜,因為在他們的心裡,一生隻為了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