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福鼎白茶的發源地。《圖+文》

關於白茶的歷史究竟起於何時?

茶學界有些不同的觀點。

有的學者認為白茶始於神農嘗百草時期。

上古時代尚無制茶法,人們運用的自然晾青的茶葉『萎凋』工序,就是一種古老的制草藥方法。

由此可見,最早的茶葉按制造方式來看應該是 白茶產地 的白茶,或者說這是中國茶葉史上『古代白茶』的誕生史。

湖南農業大學的楊文輝教授認為白茶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之,比綠茶誕生還要早2000多年。

理由是先人用采摘的白茶葉最初作藥用,由於茶樹萌發新芽有季節性,為了隨時都能喝到茶葉,便將采集的幼嫩茶葉曬幹並把白茶葉儲存起來,幹曬的方法屬於白茶制法的范疇,這是茶葉加工的開端。

因此,楊文輝教授認為白茶應始於神農嘗百草時期。

太姥山-福鼎白茶的發源地

史書中曾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嘗百草遇毒時,正是從茶樹上摘下鮮葉咀嚼而解毒,從而認識了茶的藥用價值。

從此之後,人們開始采摘茶樹上的鮮葉,自然晾幹收藏。

茶學界專家陳椽教授同樣認為『如現時制白茶,可以說是制茶起源時期』白茶是六大類茶中最先被制成的茶,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曬幹或陰幹』這種與制作現代白茶相類似的方式對茶葉進行簡單加工,保存茶葉以備祭祀、治病、靜修、品飲等不時之需,我們稱之為古白茶。

無獨有偶,與『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相呼應,福鼎太姥山地區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著一個相類似的神話傳說:說堯時有一老母,居才山(今太姥山)種藍,見山下麻疹流行,並將茶的芽芯曬幹用於救治麻疹,這便是白茶的最初雛形。

藍姑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動上蒼,羽化成仙,後人尊其為『太姥娘娘』,並向她學習種茶。

用白茶的功效治療小兒麻疹、無名高燒、牙痛、咽喉痛的習俗,至今還在民間流傳,而且療效顯著。

太姥山-福鼎白茶的發源地

剝去傳說的神話外殼,並從中尋找與傳說相合拍的現實證據,不難印證傳說的真實性,從而獲得傳說所承載的太姥山先民在生產生活方面的真實信息。

幾年前,我省考古專家對福鼎店下馬欄山和白琳考古發現,太姥山一帶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古人類活動,後人也考證出太姥娘娘其實就是神話了的母系氏族年代閩越地區部落聯盟首領,或者說是當時古人類集群的代表性人物。

之後,隨著綠茶等其它種類的茶品出現,原始的古白茶便不再是主流茶飲,漸漸地淡出歷史舞臺。

幸虧,那些隱身崇山峻嶺中的太姥山原著民們,默默地將這種原始的茶葉加工方式保存了下來,並延續了千百年。

到了明朝,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贊道:『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尤為可愛』。

後來,明代聞龍在《茶箋》《1630年》進一步追述『田子以生曬不炒不揉者為佳,亦未之試耳』。

這種『不炒不揉的制茶方法』,正是當今白茶制法的特點,即將『取芽』、『生曬』、不炒不揉融為一體。

文章來源:baicha100.com文本鏈接:https://www.baicha100.com/baicha/chandi/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