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香氣的四個來源是什麼?《圖+文》

有一次在福鼎泡茶,聊起白茶香氣來源的問題,朋友提到了茶學者駱少君的觀點:白茶香氣來源主要有三個——樹種香、產地香和工藝香。

回來後,筆者曾通過網絡檢索相關資料,希望能夠深入了解,但了無所獲。

此外,在深度認同這個觀點的同時,也有些新的想法,所以寫這篇文章跟各位茶友交流。

本文,筆者將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樹種香、產地香和工藝香進行闡述,並提出第四個來源——轉化香。

歡迎各位在文章末尾留言,加入討論!

樹種香

不同樹種,香氣的風格可能截然不同。

喝過大白毫與菜茶的人對這一點應該深有體會,這一點不多講。

跳開字面意思,筆者還想補充一點:同樣的樹種,不同的樹齡;同樣的樹齡,不同的管理方式《茶園茶、高山茶、野茶》,都會在香氣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具體一點,就是老樹茶、荒野老樹茶的香氣更加豐富、幽深。

產地香

去年4月下旬,筆者曾到建陽、政和尋茶,剛好在兩地都看到了福鼎大毫茶做成的幹茶。

五月份又在福鼎朋友一款比較特殊的茶:政和所產福鼎大白毫茶青,拉回福鼎按照福鼎工藝制作成幹茶。

所有這些,都與福鼎白茶在香氣上有明顯區別。

產地對白茶香氣的影響,是從多個維度展開的:土壤、海拔、降水甚至霧氣。

拋開大的地域之分,即便是在福鼎,不同山頭的白茶茶青也有明顯區別,也因此『山頭說』不可避免,也必將成為一個白茶領域需要系統分析和總結的領域。

說個題外話,關於霧氣對白茶香氣的影響:海霧縈繞的茶山,茶香比較剛烈,山霧居多的茶山,茶香比較柔和。

當然,這是相比較而言的,並非絕對意義上的區別,而且筆者已經發現部分有海霧的山頭茶香較柔,算是個例。

再說個題外話:茶山植被系統的差異,也會在茶香上表現出來。

隻有茶樹的茶山,跟植被較為豐富的茶山,茶香也會不同。

絕對意義上的野茶就更不用講了。

白茶香氣的四個來源是什麼?

工藝香

曾有茶友問筆者,日曬茶跟室內萎凋茶在香氣上有什麼區別,答曰:日光萎凋的白茶,甜入香,香氣較張揚,也就是陽光的味道。

室內萎凋茶,香氣及甜度較幽隱。

實際上,這種回答是不嚴謹的,因為傳統工藝的老白茶跟新興工藝白茶,在後續的工序落地方式上有很大不同,而上述回答是也必須要基於這一點。

提起白茶工藝,很多人腦袋裡很快冒出:不炒不揉,萎凋加促幹這種公式式的答案。

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可能非常復雜。

拋開這兩點不講,至少還有兩個環節是被忽視的,沒有算在工序之內,但在白茶整個制作流程過程中卻又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茶青準備及堆積。

這也是筆者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會闡述的內容。

轉化香

這算是筆者臆造的一個概念。

大家都知道,白茶在促幹環節完成之後,可以講已經成茶,可以說剛剛開始。

白茶之所以有別於其他茶類,有很大程度上跟白茶可以存放轉化有關。

關於白茶的存儲對轉化效果的影響,在白茶界已經漸漸形成一些共識,比如不同地域相比,轉化速度的快慢,但在香氣的區分上還沒有具體的說法。

不過有一點筆者可以確定:『轉化香』是以前三者為基礎,而又可以自成體系的。

總結起來:茶樹品種《包括樹齡》、產地《土壤、氣候、海拔、管理方式乃至植被系統》、工藝《采青、萎凋、堆積、促幹》、轉化《基於前三者的地域差別、幹濕度差別等等》,都會對白茶的香氣造成影響,甚至可以說是白茶香氣的四個主要來源。

文章來源:baicha100.com文本鏈接:https://www.baicha100.com/baicha/zhishi/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