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茶人傳記-本期講述周開啟與信陽白茶的故事。《圖+文》

清晰地記得2012年那年,對於我們農林院校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是很幸運的,特別學園林專業在那時根本就是冷門方向,真應了那句話『畢業了也就失業了』,周開啟在那時候很迷茫,也不清楚未來的路如何選擇……

第一站,我果斷來到了省會城市-鄭州,妄想從這裡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兜兜轉轉來到了國香茶城,因為這裡匯聚了大量來自家鄉的信陽毛尖,在與多家商戶喝茶談論中,發現了他們口中對於信陽毛尖的未來發展表示堪憂,此刻我聯想到老家隻產信陽毛尖,也就在那兩年盧展工書記提倡生產『信陽紅』,解決了信陽夏秋茶資源浪費、品種單一的問題。

縱觀2012年的鄭州整個茶葉市場看,鐵觀音、普洱茶占據了市場消費主流,隨後包括興起一段『昆侖雪菊『的熱潮,我遂即停止了尋找工作,產生了要用互聯網推銷信陽茶的念頭,於是在鄭州金水路與未來路交叉口的升龍大廈的寫字樓裡租了一間辦公室,為了省錢方便,將吃、住、辦公都擠在一間50平米不到的房間裡,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就這樣開始了網絡推廣賣茶的之路。

在網絡賣茶的同時,為了提升茶專業知識,我查閱了網上關於六大茶類的知識,在腦海裡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屬白茶和黑茶《普洱》,其實當時的鄭州市場普洱茶已經盛行多年,而白茶也僅僅隻有幾個品牌而已。

『信陽茶能否做成白茶呢』?

這個念頭油然而生,我又從信陽茶的歷史以及當前的茶樹資源分析看,信陽白茶一定有足夠的絕對優勢占據市場份額,後來的事實證明是正確的。

原來,在90年代末期當年的信陽南茶北引項目,挑選了多個茶樹品種,最終要能夠適應信陽這個北緯32°的北方寒冷氣候的才被推廣種植。

這其中最多的要數福鼎大白茶《華茶一號》和福鼎大白毫華茶二號》,多被用來制作信陽毛尖和信陽紅茶。

既然鐵心要做這個信陽白茶,接下來就要考慮怎麼做,做得好喝了。

先是查閱了目前福鼎白茶的制作技藝,然後直接來到了福鼎白茶原產地點頭鎮、磻溪鎮,到這裡我參觀學習了當地企業的白茶制作,還有茶農家的傳統制茶方式,兩三個月的學茶生涯,我心裡已有雛形。

回到了鄭州的工作室,辭退了工作室租房,輾轉搬回到了老家信陽浉河港,開啟我的信陽白茶制茶之路。

2013年春茶季,我嘗試用采摘的鮮葉按照在福鼎白茶的制作工藝制作信陽白茶,來來回回可是怎麼做也做不出福鼎白茶的那個樣子和口感,此刻心是涼颼颼的,擔心這種按照福鼎白茶的方式是否可行,自己回來做茶的決定是否太魯莽……種種的不安都會湧現出來.直到現在QQ相冊仍然保留著幾張當時實驗做信陽白茶的圖片。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多年的福鼎實地探索、多方請教,再結合信陽茶本身的特點,我慢慢總結出了信陽白茶獨有的制茶工藝,由於信陽茶樹屬於灌木小葉種、葉片薄嫩,含水量、萎凋的時間和日曬的強度,走水的快慢、溫度的高低都非常敏感,稍有不慎,一批茶就會做壞掉,實屬可惜!

經過前四年的不斷潛心摸索試驗,2016年遂將信陽白茶及白茶餅的制作技藝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每一年我都會做好一批信陽白茶送給身邊的茶農、茶商、以及外地的茶專家學者、評茶師等,給予具體的細節指導,到目前為止,信陽白茶實驗室的展示架上陳列了多年的試驗成果茶樣,見證了信陽白茶一路走來的艱難時刻!

信陽白茶的技術問題逐一被攻克,隨之信陽白茶的名氣日漸高漲,周開啟信陽白茶技術團隊為信陽茶產業生發出一支強有力的鐵軍,並逐漸帶領信陽家鄉茶農增產增收,脫貧致富奔小康。

信陽發展白茶制作技術作為當地『以茶致富』的重要抓手,大力扶持茶園建設,扶持用好互聯網的傳播優勢,信陽茶產業發展迅速。

目前,信陽浉河港的茶園中,在90年代末期大量引進的茶品中福建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占據80%以上,作為發展生產信陽白茶的突破口。

信陽白茶的出現不僅解決了當前信陽茶產業面臨的茶產業結構不合理,品種單一,采摘季勞動力短缺,茶樹資源的利用率較低等問題,而且這個信陽白茶還具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十年丹』收藏藥用養生保健的價值,信陽這代年輕茶人很用心。

希望能逐步提升信陽白茶這一品牌知名度,未來的路會越來越好。

浉牌 信陽白茶 2021年浉河港特級牡丹50克/罐 買五送一 簡易鐵罐裝白茶

信陽白茶,融入陽光的味道,細細品一回,足以讓你愛上它的獨特魅力。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被白茶所吸引,為了品飲、健康以及未來花更少的成本,逐漸地收藏一份屬於自己的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