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六大茶類,每一類茶都深受中外茶友的喜愛,其中制作工藝最簡單的要屬白茶了,為什麼說簡單呢?
因為白茶不炒不揉,隻經過萎凋和幹燥兩道工藝,這看似簡單的兩道制作工藝,真的很簡單嗎?
你對白茶了解多少呢?
下面我們來看看為何不炒不揉。
傳統白茶的制作工藝,不炒不揉,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茶葉中原有的營養成分,也就是說,白茶給我們的是最接近純天然的營養物質,是大自然的恩賜。
同樣的制作工藝,為什麼有那麼多種類呢?
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一下。
按照嫩度分類,白茶可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等。
這也是我們在白茶市場中所了解到的白茶類別。
按品種分類的話可分為:大白、小白、水仙白。
大白、小白、水仙白都是白茶,但不是我們普遍接觸到的白茶分類法。
按外形分類,則有:芽形白茶、花朵形白茶。
白毫,是構成白茶品質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賦予白茶優美素雅的外形,也賦予白茶特殊的『毫香』與『毫味』。
白毫內所含的營養物質極為豐富,尤以氨基酸含量特別高。
在白茶品種裡,含白毫最多的品種,其白毫含量可占白茶幹茶重量的10%以上。
披附整齊有序,銀光閃爍。
傳統白茶初制分為萎凋與幹燥兩道工藝,工序間沒有明顯的界限,萎凋的時間相對較長,萎凋中環境條件多變,理化變化也相對復雜。
鮮葉隨著萎凋過程失水,外形內所含物質產生緩慢而有控制的變化,逐步的形成白茶特有的品質特征。
白茶工藝重在萎凋二字,白茶的萎凋過程是經過多次反復的晾曬過程來完成的。
我們以陳源泰德福鼎白茶制作工藝為例,來看看白茶的具體制作工藝和其操作流程:
一、 攤青、曬青
將茶的鮮葉均勻的薄攤在水篩上,放置在陰涼通風處靜置一晚上《晾青、去表皮水分》
二、 日光萎凋
上午7-8點太陽出來時,將水篩連同篩上的茶葉一同移到太陽下曬2-3小時,到上午10-11點後將水篩移回陰涼通風處,到了下午3點後太陽不強烈時,再移出來曬到日落,然後再將其移至陰涼通風處。
《此步驟分為曬、晾、曬、晾》。
第二天上午將前一天篩上的茶葉兩篩並作一篩,再將這篩茶葉重復前一天的工作,進行第二次曬、晾交替的過程。
三、 下篩拼合
當茶葉中水分達到工藝要求時,就可以下篩。
下篩,顧名思義就是將茶葉從水篩上取下,將下篩的茶葉拼合在一起放在籮筐內靜置24-48小時,也可以更長,在靜置期間要多次上下翻動,給茶葉散熱。
靜置過程的作用,是因為經過晾曬後的茶葉葉片薄,水分含量低,莖和梗的水分含量高,經過靜置過程,可以使茶葉內部水分重新均勻分佈。
也是適度氧化和香氣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常稱為『走水』。
四、 毛火、揀剔
當茶葉的香氣、滋味達到品質要求時,將茶葉用低溫烘幹。
烘幹後的茶葉及時送往揀剔車間進行人工揀剔,去除老葉、老梗等夾雜物。
五、 精制、足火
揀剔後的茶葉,要進行精制,去掉片、末、碎。
最後低溫慢焙,這道工序稱之為足火。
此時,品質白茶便成形。
『萎凋』、『幹燥』,這簡簡單單兩個詞,背後的工藝卻並非那麼簡單,每一步用心的制作,其中所蘊涵的是茶人的匠人精神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我們還能說白茶的制作工藝簡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