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白茶,也要『坐杯』嗎?『坐杯』到底是什麼?《圖+文》

在之前的文章分享了『留根』的泡法之後,有茶友私信問我,『坐杯』和『悶泡』的區別,這兩者對於新茶友來說,很容易混淆。

大概是因為它們的共同點:都需要等待。

那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那要先從了解它們開始。

坐杯,從字面來理解,就是讓茶葉坐在杯子裡,它的目的是等待茶葉中的物質析出,讓這些物質的滋味均勻擴散,故而要延緩出湯的時間。

通常需要坐杯時,是茶湯滋味變淡的時候。

平時我們沖泡茶葉,幾泡之後,茶湯味道變淡,喝起來沒什麼滋味了,但是茶葉還沒有完全舒展,丟了很可惜,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坐杯的方式,延緩出湯時間,讓茶湯變得好喝。

坐杯所延緩的時間,要根據茶湯的濃淡情況來判斷,通常以秒來計算,每多沖一泡, 坐杯的時間增加10秒左右。

根據茶湯濃度,可適當增加坐杯時間。

以白茶為例,沖泡白茶時,到第5泡的時候,建議延緩出湯時間為8-10秒左右,茶葉和水多接觸一會兒,滋味釋放的也會多一些,茶湯也會更好喝。

如果到了第8泡的時候,坐杯的時間會更長, 大約需要1分鐘左右。

而悶泡,顧名思義就是讓葉子浸泡在水中,蓋上蓋子悶+泡。

悶,是指密閉,不透氣,要達到悶的條件,必須要有一個密閉的空間。

泡,就是讓茶葉泡在水中。

我們平時所說的悶泡,就是加夠了水之後,蓋上蓋子悶泡,所需的時間至少3分鐘以上。

比如紫砂壺、蓋碗這種有蓋的茶具,都可以達到悶泡的效果。

這也是用來檢查茶葉質量的一個技巧,茶葉在 杯子中浸泡的時間久了,大多數的物質全部浸出,茶湯就會變得苦澀而濃烈,這時就能很清楚的發現茶葉的缺點,好茶不怕悶就是這個道理了。

比如有的老茶客喝茶,想知道一款茶有什麼缺點,就會加蓋悶泡,等到茶湯涼了,再倒出來品嘗,尋找茶葉的缺點。

悶泡也是茶葉評審常用的手法,一般評審茶葉,用2分鐘+3分鐘+5分鐘,白茶可以悶5分鐘。

不過有一類茶比較適合悶泡,就是普洱熟茶,悶泡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它的醇、厚、和的品質。

要說坐杯和悶泡有什麼區別,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 時間:坐杯的時間是以秒計算,悶泡是以分鐘計算。

坐杯的時間是一次次遞增的,但不會比悶泡的時間長。

2、 目的:坐杯的目的是讓茶的物質盡可能的析出,達到更耐泡更好喝的效果;而悶泡的目的一般是用於檢測茶的好壞。

3、 次數:坐杯的次數是從需要坐杯開始,一次次增加的,但如果是第8泡、第9泡才開始出現茶湯變得寡淡之時,就沒有繼續泡下去的必要了;而悶泡是為了檢測茶的好壞,通常隻需一泡。

還有一點需要嘮叨一下,很多新茶友在糾結坐杯時要不要蓋蓋子,主要是因為悶泡強調了蓋蓋子,所以很容易讓人認為坐杯是 不需要蓋蓋子的,但其實坐杯也是需要的,一般需要坐杯的茶葉都是秒出湯的,像用蓋碗泡茶的話,相當於說註完水之後,就要蓋上蓋子,快速出湯,所以也就沒有特意的提出蓋蓋子這一說。

坐杯和悶泡,都是泡茶中的細節,對於新手茶友來說,分清這些詞,又變得至關重要,清楚這兩者的區別,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泡茶一杯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