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周琴
『人生如茶,亦清亦靜』,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當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白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梅相靖的兒子、徒弟梅傳鑾非常高興,他說,『為我們福鼎白茶高興和喝彩』80後的梅傳鑾,從小跟父親學習做茶。
他也表示,自己從父親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一點是,『靜下心,才能做好茶』。
2019年3月21日,梅相靖《左》在點頭鎮柏柳村晾曬茶青。
圖據新華網
『飛仙自天來,幻作白茶蕊』
白茶是中國六大傳統茶類之一,始於唐宋,盛於明清,因成茶芽頭肥壯、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
唐朝茶聖陸羽的《茶經》裡記載道:『永嘉縣東三百裡有白茶山』,有關學者專家考證此處的『白茶山』實際上就是福鼎的太姥山。
元代詩人朱德潤曾賦詩贊美銀毫顯露的白茶:『秋高銀河瀉,碧宇凈如洗。
飛仙自天來,幻作白茶蕊』
2012年,福鼎白茶制作技藝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福鼎點頭鎮老茶人梅相靖被確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鼎白茶傳統制作技藝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9年3月,梅相靖《右》在點頭鎮柏柳村白茶作坊給他的兒子梅傳鑾講解白茶的炭火烘焙工藝。
圖據新華網
梅老今年已經82歲,他的兒子、徒弟梅傳鑾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其父親現在住在老家,聽力不是太好,但身體依然很硬朗。
白茶制作到底要經歷怎樣的過程?
一起來聽聽他的介紹。
『萎凋』和『烘焙』 每一步都是對茶人的考驗
白茶制作特別註重不炒不揉,從采茶開始,攤曬、並篩、烘焙……每一步傳統的白茶制作流程都得著力用心。
攤曬要掌握時間,並篩要拿捏分寸,烘焙要注意火候,每一步都有嚴格的標準,每一步都是對茶人的考驗。
『萎凋』是將采下的鮮葉按一定厚度攤放,通過晾曬,使鮮葉呈現萎蔫狀態。
梅傳鑾介紹,『萎凋的時間基本上都在48個小時以上,最主要也是看天氣』什麼樣的天氣最適合?
『北風天,空氣濕度在50%-60%』,梅傳鑾說,『茶跟人一樣有生命的,如果今天天氣悶悶的,比如濕度在80%以上,茶葉如果在那種天氣下,香氣是出不來』
對濕度的判斷,來自每天的天氣預報和茶人多年經驗所帶來的『感覺』,『比如大中午30多攝氏度的時候就要收進來,我們是拿到太陽底下進行日曬,比如說溫度比較高,我們就要朝太陽的反方向曬就好一點』
所謂『七分曬三分焙』。
『萎凋』後,就要進入到『烘焙』環節。
整個過程,也是要『文火慢焙』,而且對炭火的要求也不低,梅傳鑾介紹,『我們木炭都是生的,要先點火,把炭要燒透,如果木炭中有枝的話就會起煙』,如若起煙,煙味就會影響口感,從而影響白茶的品質。
茶人的傳承:靜心才能做好茶
每年從3月到10月,都是茶人忙碌的日子。
梅傳鑾介紹,『三月二十幾號我們基本上開始采銀針,銀針周期在10天左右,接下去就采牡丹了』再到後面,還有壽梅等品種。
高品質的白茶,價格也同樣金貴。
梅傳鑾透露,銀針是福鼎白茶裡最高的等級,以銀針中的新茶為例,純手工制作、經過精挑的,每斤價格已過萬。
梅傳鑾是80後,從初中的時候就開始跟父親學做茶。
他承認做茶這個行當很辛苦,但也表示,『辛苦是必須的』。
跟著父親梅相靖學習做茶多年,他覺得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靜心』。
梅傳鑾說,這幾年,很多茶友茶客會到他家來,跟父親梅相靖見面、合影,特別是在做春茶期間,而這或多或少會影響做茶的節奏,『導致有的時候,在做茶的過程中,時間就會被耽擱』而他認為,隻有靜心,才能做好茶。
梅傳鑾目前在經營一間茶廠,每年,他還是會親手做一些茶。
他說,這一次『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說明福鼎白茶也走向了世界,作為一個茶人,他由衷地感到開心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