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白茶還有滋味,存成老白茶卻沒味道,它的真相,其實早有預兆!。《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個茶友來留言。

說了句有點憤慨的話:白茶越老越沒味道,新白茶還更有滋味。

我聽了,不僅沒憤怒,還很欣慰。

李麻花說,你是麻木到傻了吧。

翻她一個大白眼。

我其實是高興,高興於來了一個反面教材。

這位茶友的表達,粗看上去是『擁新派』,認為老白茶不好,老白茶不如新白茶好喝。

上一個擁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喝了作舊老白茶之後,又來喝了我家一級白牡丹鵲橋仙的茶友。

但其實,令這些茶友生成『老白茶沒味道』這種錯誤認知的,並不是』新白茶比老白茶好喝『這個觀點,而是,他恰巧喝到了一款不好的『老白茶』。

用一款不好的老白茶,去對比優秀的新白茶,誰會勝出?

毫無懸念,自然是新白茶。

田忌賽馬,用上馬對下馬,自然大獲全勝。

《2》

是什麼樣的老白茶,會讓茶友生出『老白茶不如新白茶好喝』的認知呢?

自然是『作舊老白茶』。

真正的老白茶,無論是山場好不好,抑或是工藝好不好,只要年份真實,再差,也不至於像茶友說的『越老越沒味道』。

哪怕山場再差,茶青葉片內部,都會生成營養物質,這些物質的含量雖然達不到太姥山的標準,至少,能達到8成是有的。

哪怕工藝再差,只要是好好做,嚴格按微發酵來做,薄攤薄晾,及時攤晾,茶葉當中最終留下來的養分,至少都會有百分之七八十左右。

成品之後不說鮮香甘活吧,至少有清盈花香,有淡淡毫香,有竹筍香。

湯水不說稠滑吧,至少細滑,清盈。

不說有漿感吧,至少清清透透,如清秀佳人。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正常白茶該有的,它也會有,隻是強度差了點罷了。

怎麼樣,都不至於弄得『沒味道』。

像是晴雯表哥家的那壺洗碗水。

《3》

隻有一種『老白茶』,它符合茶友越老越沒味道的評價,那就是,渥堆作舊『老白茶』。

渥堆作舊的原理,就是讓綠色的白茶鮮葉變舊,變得不像新白茶的樣子,變得像熟普的樣子——褐色,咖啡色,黑色~~~

作舊者大多數也沒見過真正的老白茶長什麼樣,這緣自於白茶復興的時間太短,以及早些年白茶的產量太低太低。

由於沒有參照物,他們作舊的宗旨隻有一個,那就是,不綠,不像新白茶,不像當年生產的白茶,就可以了。

仿佛水篩上、萎凋槽裡做出來的成品茶,只要不像新白茶、不綠,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將它命名為老白茶,並且賺得盆滿缽滿。

可惜的是,作舊老白茶的方式,過於暗黑,不弱於滿清十大酷刑,各種漚青,各種暴曬,各種烤,各種悶,各種折騰,各種糟踏。

於是,市面上的大多數作舊白茶,香氣損耗大半,滋味損耗大半,比起新白茶的香氣滋味來,差了東街口到南門兜的距離。

還有一些作舊茶,為了省成本,用的是外省運來的最便宜的茶青,不拘哪裡的夏茶,用剪刀剪下來,摘了梗,暴曬兩天,搞定。

連烘都省了。

成本極低,俗稱『五毛茶』。

曬完,拿個麻袋裝起來,放在水泥地上,期間晴天狂蒸,雨天半濕,放幾個月一打開,哇,一股惡臭,偏偏還有人美化這自股味,說它是『極難得才生成的棗香』——聽到這句話的李麻花差點把剎車當成了油門。

這種茶當然沒有香氣,也沒有滋味,泡出來隻有一股茶氣——劉姥姥喝的那種,有點顏色,有點味道,僅此而已。

《4》

在這裡要順便澄清一個事實,渥堆作舊老白茶,它不是一種工藝。

如果它是工藝,那忙進忙出辛苦無比的日光萎凋,順應天氣而為的室內萎凋,將情何以堪?

渥堆,在熟普是工藝。

但渥堆在白茶裡,在微發酵的白茶工藝裡,以重度發酵為宗旨的它,是沒有一席之地的。

渥堆不屬於白茶正常的工藝流程。

白茶若渥堆了,就不再算作是白茶了——加重了發酵,改變了發酵程度,完全違背了白茶的工藝標準,哪能腆著臉皮自稱白茶呢?

讓它去當熟普吧。

這名字挺好。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