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陰雨天,一個寧靜的早晨。
略帶涼意,昏昏欲睡,困意如山倒,讓人睜不開眼。
隻能強撐著身子,給自己泡茶去。
喝下這一杯帶著香氣和涼意的白牡丹,便緩緩清醒了過來。
於是,隨手翻起了朋友圈,看到一條視頻。
剛點開,就把村姑陳殘餘的朦朧睡意,徹底嚇跑了。
視頻裡的人,竟然在撬!茶!餅!
或許各位看官會覺得奇怪,撬茶餅有什麼奇怪的?
一驚一乍。
的確,在喝白茶餅之前,撬餅是常規流程。
然而,視頻中的主角,拿著一把菜刀,一手把茶餅按在菜板上,一手用菜刀的一個銳角,瘋狂砍著。
不到一會兒,便碎茶四濺。
那畫面,簡直太驚悚了。
說實話,村姑陳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是挺強的。
不僅見過菜刀砍白茶餅,還聽說過有人直接用牙咬,真真是『不幹不凈,吃了沒病』。
隻想采訪當事人一句:『您的牙,還好嗎?
』
《錯誤撬餅方法》
《2》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光是『撬茶』這一件事,大家就盡情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想出了各式各樣的獵奇方法。
有人徒手掰,期望著大力出奇跡。
可是,往往弄得到處都是茶末,破碎不堪。
即使收集起來,沖泡了喝,也因為茶葉太碎,導致口感不佳。
還有人,找遍了家裡能用得上的工具,如菜刀、剪刀、錘子等。
真正操作起來才發現,費時又費神。
到頭來,興味索然,風險系數還極高,這茶不喝也罷。
那麼,該如何使用正確的工具撬開白茶餅呢?
關鍵在於,要對症下藥。
既然是撬茶餅,就得選擇專業的工具,才能盡職盡責地完成任務。
而常見的撬茶餅工具,是茶刀和茶針。
茶刀主要用在壓制得松緊適宜,有明顯空隙的茶,如白茶餅。
茶針則適合壓制得比較緊,幾乎算是嚴絲合縫的茶,如普洱茶餅、普洱茶磚等。
本篇文章的主角,是白茶餅。
故而,我們應該選擇選擇的是茶刀。
茶刀的前端鋒利,可以穿透白茶餅,直達中間,後端也就是手握的地方,則比較鈍,更稱手。
只要確保工具合適,後面的一切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3》
在正式撬餅之前,還有一些準備工作。
首先,最好把茶桌上的雜物清理掉,留下足夠大的空間,放置白茶餅。
手部能夠施展得開,有利於更輕松地撬下一塊白茶餅。
之後,把白綿紙慢慢打開,並墊在茶餅下方。
以免茶葉散落,造成浪費。
其次,將白茶餅平放在桌面上,尋找最佳的落刀位置。
很多新手不知從何下手,直接從白茶餅的正面,一刀紮下去。
然而,非但沒有撬下完整的一片茶餅,反而破壞了美感。
還有的新手,選擇從白茶餅的背面,也就是餅窩處入刀。
殊不知,餅窩是白茶餅身上,最堅硬的位置。
由於在制作的時候,受到了機器的重壓,凝聚了很大的力量。
所以,一般都是留到最後來喝。
既然正面也不合適,背面也不適合,還有哪裡可以入刀?
答案是,側面。
捧起一塊白茶餅,仔細觀察,會發現側面有著明顯的堆疊痕跡。
葉片與葉片,芽頭與芽頭,都是有規律地重疊在一起,就像是千層餅。
只要找到縫隙,便是適合茶刀進入的地方。
盡量按照白茶餅的層次去撬,就能很輕松地撬下來一塊完整的、薄片狀的茶餅了。
最後,撬餅時,注意力要放在刀尖上。
當刀尖尋找到了茶餅側面的縫隙,就要快、準、狠,深入其中。
出於杠桿作用的原理,起碼要進入2-3厘米,才夠。
有些茶友,因為太心急,又或者是太緊張了。
茶刀才伸入茶餅裡面1厘米的位置,就開始往上撬了,結果因為受力不均,撬出的大部分都是茶末。
平平地伸入餅身,再平抬向上,就能撬起一片片的茶餅,稱出合適的重量以後,投入蓋碗沖泡。
光看文字描述,其實並不困難。
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還是需要多加練習的。
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會把茶餅撬得茶渣四濺,極碎極碎。
沖泡過後,又濃又苦,不僅澀口,還麻嘴。
不過,這些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俗話說,熟能生巧。
你看李麻花,習慣成自然,便能駕輕就熟,現在每次撬茶的時間,十幾秒鐘就夠了。
行雲流水,一步到位。
《4》
為什麼有的白茶餅,容易撬得很碎?
實際上,在撬餅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有碎茶產生。
要知道,合格的白茶,不管是散茶還是餅茶,含水量都是極低極低的。
根據國家標準,水分含量不得超過8.5%,同時這也是白茶的生命紅線。
你用茶刀去對付它,理所當然地,會出現碎茶。
白茶餅又不是面團,有韌性,無論怎麼碰都無動於衷。
幹燥的白茶餅,如同薄脆的薯片,只要稍微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發生斷裂、破碎。
要是一點碎茶都沒有,大概率意味著,這款茶葉的含水量超標,水分多了,韌性自然就大,也就不容易碎了。
但是,太碎太碎,也不正常。
拋開撬餅手法的問題,極有可能是白茶餅本身品質有缺陷。
正常的白茶壓餅工藝,能讓茶餅松緊適宜,且保留內部茶葉的完整度,避免大量碎茶出現。
反之,不正常的壓餅工藝,技術太差,就很容易把白茶壓碎。
這一點,就要看制茶師的水平了。
經驗豐富的制茶師,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在極大程度保留下茶葉養分的同時,又能把茶餅壓得不松不緊剛剛好。
撬的時候,也很方便,不會過於緊實。
若是壓制定型時,用力過猛,把白茶壓得過緊,變成一塊硬邦邦的『鐵餅』。
那麼,不僅內部的茶葉會被大量壓碎,大家在撬茶的時候,更是十分困難。
別說用茶刀了,就連錘子,都不一定能有效果。
另外,這樣毫無縫隙的白茶餅,也基本沒有什麼轉化的空間。
隻有外部能接觸到氧氣,而內部處於一個『封閉』的狀態。
雖說白茶的陳化要求密封,但也是要和微弱的氧氣接觸,才能進行物質交換,從而促進新的物質生成。
無法參與正常的轉化,這些茶葉即便住在茶餅體內再多年,也是白費時間。
大家遇到這樣的白茶餅,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5》
每個人的撬餅方式,各不相同。
僅僅隻是角度上的區別,都會令撬出來的茶,呈現出不同的結構特征。
從而,也會影響到後續沖泡時的茶湯滋味。
有些時候,手感好,撬出來的餅極為好看。
薄薄的,而且紋理清晰。
沸水沖進去,再快速出湯,就能泡出爽口醇厚的風味。
但有的時候,狀態不對,撬出來的餅便也不太對勁。
要麼是太厚了,要麼是一團不規則的『怪物』。
甚至於,把茶葉撬得極碎,成粉末狀,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我們建議,真心喜歡喝茶,珍惜好茶的朋友,還是多練習撬餅吧。
否則,再好的白茶,也會被浪費。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