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壺、玻璃壺、養生壺,煮茶壺那麼多,誰才是冬天煮老白茶首選?《圖+文》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十一月的開始,有點不尋常。

冬日清晨,彌漫著濕涼的霧氣。

記得初秋,大家都在抱怨天氣太熱,福州沒有秋天。

如今看來,話不能說得太早。

冬天的寒冷,總會在突然之間降臨,讓我們老老實實地縮著脖子,裹緊衣服,向它低頭。

再過幾天,又會一副慈眉善目的樣子,讓你再重溫幾天秋日暖陽。

恍惚間,分不清究竟是秋天還是冬天。

所以,為了慶祝入冬,拉著李麻花吃了好幾頓火鍋。

想起當年自己去重慶上大學的時候,我一個福建人,在入學半年後,竟學會了吃辣。

因為室友告訴我,如果你不吃辣的,在重慶要錯過很多美食。

而且那裡冬天濕氣很重,吃辣可以祛濕。

為此,幾個女孩子,在火鍋店裡被辣得眼淚直流,現在想來,那是一段安逸的時光。

2022,已是立冬之後。

2023還會遠嗎?

不遠了,然而新的一年會怎麼樣呢?

一切都是未知數。

《2》

吃完了火鍋以後,渾身暖和。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口渴,口腔黏膩。

於是,李麻花自告奮勇地去洗茶具,還把煮茶壺搬出來,打算煮老白茶。

秋冬季節,是煮茶的高峰期。

或許是因為季節特性,煮茶時所冒出的蒸汽,伴隨著馥鬱的茶香,烘托出溫暖的氛圍。

茶湯還未入口,就能感受到肺腑被一股暖流滋潤著。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這段時間,在朋友圈裡看到了多種多樣的煮茶法。

有人曬出自己的煮茶壺,是一把充滿日式風情的鐵壺。

身形流暢,佈滿了縱長的線條。

李麻花從藝術的角度來分析,她說,那是一件極品。

就像落滿了雪的富士山,很有浮世繪的風格。

但從現實來看,鐵壺並不適合煮茶。

甚至於,村姑陳認為,把老白茶放在鐵壺裡煮,真真是一場災難。

為何這麼說?

蓋因,白茶是最原生的茶類,不炒不揉不殺青,工藝簡樸。

相信關於這一點,大家已經聽到耳朵起繭子了。

所以也肯定知道,白茶中含有豐富的天然物質。

這麼多的物質,若是接觸到了鐵壺,很難保證不會發生什麼化學變化。

當然,如果是好的、積極的化學變化,那肯定是值得提倡的。

但如果是不好的、負面的化學變化,影響了茶葉原本的營養成分,那就糟糕了。

至於到底是好是壞,還需要等待科學家們去實驗並且證實。

隻不過,暫時還沒有出現相關論文,證明老白茶適合用鐵壺煮。

並且,根據我們的觀察,用鐵壺燒出來的水去泡茶、煮茶,會影響茶湯的顏色。

因為鐵壺在煮茶時,會有一定的金屬元素釋放到水裡,與茶湯相結合,便會導致湯色發生改變。

更別提直接用鐵壺煮茶,變色的情況會愈發明顯。

另外,由於鐵壺不是透明的,無法隨時觀察到煮茶的情況,會造成煮茶時間太長,湯感苦澀的現象。

所以,藝術感滿滿的鐵壺,更適合作為收藏品。

煮老白茶的時候,還是不要拿出來了,氣場不合,容易翻車。

《3》

相比之下,玻璃壺更實用。

首先,玻璃這種材質安全。

只要確保是耐高溫的高硼矽玻璃,隨著溫度升高,也不會有不確定的物質析出。

如此一來,不僅保證了茶湯是原汁原味的,而且能夠安心入口。

其次,玻璃透明,可以直觀地看到煮茶實時情況。

對於新茶友而言,最難控制的,就是煮茶時間。

稍不注意,就會錯過最佳關火時機,造成苦澀物質過量釋放,湯感濃釅苦澀。

如果能選擇透明的玻璃煮茶壺,那就再好不過了。

打個比方,煮幹茶的時候,先煮水,後煮茶。

等到水燒開之後,把幹茶投進去,再次沸騰以後,能看到茶湯泛著淺淺的赤金色,就可以及時關火了。

彼時,是最合適的時間。

煮出來的茶湯,口感濃淡適宜,醇厚甘甜,不苦不澀。

反之,假如用了一個完全看不到裡面煮茶情況的茶壺,隻能全憑『感覺』。

老茶客可以靠經驗,但新茶友,隻能靠運氣了。

其實,從功效上來看,用鐵壺煮茶,與用玻璃壺煮茶,並無二致。

隻不過,在商家宣傳的時候,會刻意加入金屬調節水質,有利身體,補充鐵元素之類的文字。

從而讓消費者對金屬材質的煮茶壺,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我們看看古代的人煮茶,即便還沒發明出玻璃,他們也更願意用陶土壺或者陶瓷壺煮茶。

再說了,市面上的金屬壺,品質良莠不濟。

有好的,也有魚目混珠的。

因此,同樣是為了確保身體,不建議大家盲目跟風,用鐵壺,亦或者是銀壺、銅壺等煮茶。

有時候,簡簡單單就是最好的。

最簡易的玻璃壺,既能保證口感,又能觀察湯色,還有安全保障,相對而言,用起來更放心。

《4》

生活中,還有一種工具常用於煮茶。

是的,就是養生壺。

從表面上看,養生壺的壺身,大多數都是玻璃材質,符合條件。

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不喜歡養生壺煮茶。

大家不要誤會,村姑陳對養生壺不存在什麼偏見,平時用它煮煮銀耳湯、花草茶什麼的,很是方便。

隻不過,用來煮老白茶,效果實在是不盡如人意。

真正的問題,出在底座上。

養生壺的底座,也就是起到加熱功能的面板,上面通常有很多選項。

有些新款的養生壺,為了貼合流行,還特地設定了『煮茶』這一項功能。

當然,不同的牌子,設計的時間也不一樣。

一般來說,在十分鐘到半個小時不等。

看起來很貼心,解放了雙手,只要盛滿一壺水,再往裡面投入適量的茶葉,按下開關,就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直到機器發出『嘀嘀』的蜂鳴聲,提醒主人自己的工作完成了。

不過,這樣的煮茶方式,太過死板。

難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時間,很容易讓內質過量釋放到湯裡,從而讓茶湯變得粗糙,不復細膩柔滑的口感。

這樣喝起來,太濃,太苦,太刺激,肯定不好喝。

是以,千萬不要為了貪圖一時的方便,白白浪費了好白茶。

最好的辦法,還是用玻璃壺搭配電陶爐,手動煮茶。

《5》

煮茶,是個技術活。

光是挑選煮茶壺這一個環節,就讓很多茶友想破了頭腦。

每當這時候,就會有人想放棄。

想著,不如直接用蓋碗泡吧,還能省下買爐子的錢。

奈何,煮茶又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

暖暖的茶香,充盈著整個房間。

品飲時,當溫暖的茶杯握在手心,一切所謂的『麻煩』,都煙消雲散了。

其實只要找對了方向,會發現實用的煮茶壺,很好找。

玻璃的,容量適中的,品質過關的,就這麼簡單。

煮茶時,打開電陶爐,盯著水,開了,投茶,再開,就好了。

麻煩嗎?

一點也不。

還能暫時放空大腦,悄悄偷個懶,多好。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