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前段遇到過同行抬杠。
『憑什麼說葉片紅褐就是做舊茶,國標允許白茶出現紅張』
翻了下國標,的確如此。
但國標原文內容是,低等級的壽眉允許『偶有紅張』。
偶有是什麼意思,想必不用過多解釋。
對壽眉葉片來說,建立在整體以綠為主色基礎上,偶然帶點磚紅、偏紅的顏色,倒也正常。
日光萎凋白茶,尤其白露、秋分前後的秋壽眉,因秋陽燦爛,葉片偶爾曬出零星紅色斑塊,也屬正常。
但遇到成片大面積的葉片紅變時,絕對藏有貓膩。
唯有將白茶拿去暴曬或渥堆,才會導致全盤變色的局面。
觀察白茶葉底時,能直白看清。
剛巧,手頭正泡了一蓋碗2022一級春壽眉。
下面且以它為例,聊聊分辨白茶葉底的那些事。
說起來,優質白茶葉底不外乎這9點共性。
《2》
一、顏色勻稱。
泡淡後的葉底,與幹茶色系保持一致。
白毫銀針的芽頭,底色是綠的,外層滿是偏白的茶毫。
白牡丹以綠白兩色為主,配色像一碟小蔥拌豆腐,芽白葉綠。
春壽眉以深淺不一的綠色為主,草綠、油綠、蔥綠、墨綠,綠意深淺過渡自然。
秋壽眉最經典的葉片顏色描述非五彩色莫屬,類似秋日山林,在葉片以綠為背景色的基礎上,間或帶有磚紅、郝色、土黃等。
以上,都是新白茶的色系代表。
隨著存放年份遞增,這些基礎色系不會貿然改變,隻會愈存愈深沉罷了。
觀察徹底泡開舒展的白茶葉底,建議參考上文的顏色描述。
不論哪種白茶,葉片或芽頭底色都以綠為主,不能出現大面積紅變、咖褐、黑褐。
若有,證明工藝存在重大敗筆。
二、葉底柔嫩鮮活。
采茶時,茶農慣用這樣的評價形容好茶青——葉片摸著像柔軟羊皮革。
柔軟、鮮嫩、飽滿、有彈性。
經過加工處理成幹茶,再次泡開。
歷經多次沸水沖泡,白茶逐漸舒展,葉底依舊能展現出嫩活鮮亮的風采。
蓋碗泡到最後,持蓋輕摁葉底,能感受到一定彈性。
葉底在摁下去後,還能微微回彈。
拿起一兩片泡開的葉底,稍微把玩。
葉片摸起來是軟韌的,不軟爛。
葉底一捏就變得軟趴趴,像爛菜葉的茶,顯然品質有貓膩。
三、茶梗身姿柔軟。
壽眉一類的白茶,常有茶客嫌棄它的『梗』。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梗梗於懷』。
茶梗是連接新梢芽葉與茶樹主幹的交通樞紐,葉片通過光合作用生成的養分,主幹依靠根系吸收而來的水分以及土壤內的氮磷鉀等,都需要梗、莖、枝幹等層層調配。
壽眉茶梗內,含有一定膠質物和可溶性糖,能為茶湯帶來更加醇和綿柔的風味。
觀察葉底時,優質壽眉的茶梗身姿很是柔軟。
準確來說是柔韌,一掐就斷。
哪怕將葉底撥動一番,也不會看出小木棍那樣的硬茶梗。
若有,證明這泡茶原料過於粗老。
以至於茶梗內部纖維變粗,接近『木質化』,養分風味流失。
采用粗梗大葉為原料制成的劣質壽眉,品相不佳,易帶粗老味,茶味薄且不耐泡。
即便價位便宜,買入手也談不上性價比。
四、葉底留有冷香。
優質白茶內部,芳香物質積累充足。
泡茶時能全方位感受到茶香帶來的魅力。
幹茶香、蓋香、落水香、掛壁香,甚至泡淡的葉底,依舊能留下餘香。
沖泡7、8沖後,茶湯沒有寡淡如水,而是保留一定飽滿茶味。
端起蓋碗湊近去聞葉底,還能聞出鮮明的花香、竹林香、粽葉香等尾調香型。
證明這泡茶內質表現可圈可點,實力不俗。
再說,熱聞能感受到茶香不算稀奇。
大部分品質過得去的白茶,葉底內部殘留的少量芳香,能憑借熱力影響,快速揚起。
比起熱聞時,從葉底能聞出餘香更難得。
一泡茶泡到尾聲,隔開半個鐘頭左右再去收拾桌面。
涼透的葉底,冷香清爽清晰,說明這泡茶沒選錯!
五、葉底無雜味。
聞葉底聞出雅致的葉底冷香,能體現好茶上限。
反過來看,葉底沒有悶味、酸味、雜味、氣息清爽,屬於白茶品質底線。
但凡品質過得去的白茶,葉底都不該含有雜味。
早兩年,有位老茶客寄來老白茶茶樣,求鑒定。
收到後仔細看了看,撬出來的茶餅芽葉完整,葉片顏色自然,不發黑也不偏褐。
肉眼看去,一切正常。
怪異的是,葉底卻有一股說上不來的怪味。
類似西藥針劑的氣息,聞著偏低沉,不清爽。
不論怎麼看,這股怪味不應該出現在老白茶裡。
如果沒猜錯,那是一款做舊手段很高明的老白茶,外形偽裝得極為巧妙,難以令人察覺。
但在趁熱聞葉底時,這股怪異的氣息還是暴露出了馬腳!
六、葉底不摻雜邊角料。
上個月剛喝了一泡龍珠老白茶。
具體年份沒有明確標準,包裝上隻顯示『老白茶』這三個大字。
是原料壓成玻璃彈珠那樣的丸子狀。
單個龍珠茶外形很小巧,克重在5克左右,剛好夠一泡。
將龍珠放入蓋碗後,註入沸水,連續泡了三沖。
隨著葉底慢慢被泡開,這個所謂的龍珠茶,才發覺用料太次。
原本幹茶外形除了葉片顏色偏黑外,其他地方尚可入眼。
泡開後發現,裡面幾乎沒有完整葉片。
全部是斷裂的碎葉居多,要麼是碎葉,要麼是粗老偏硬的茶梗,一副邊角料的模樣。
憑此可以斷定,這款茶的品質不高。
壓餅壓磚後的白茶,內外一口料,表裡如一,不摻雜邊角料才能達到及格線!
七、葉底不含明顯蠟片、粗老葉。
白茶在加工時有一個重要環節——揀剔。
揀剔時,要將粗老葉、蠟片、茶籽、木質化硬梗、以及包括草莖在內的非茶物質剔除。
上述提到的剔除物,不應保留在白茶成品內。
若有,證明這款茶揀剔不凈。
或者說在挑揀環節根本沒用心。
若在一泡茶喝到最後,到了觀察葉底時,才發現裡面藏有雜草碎屑,這未免太影響喝茶心情。
某種意義上,這也能反駁那些認為白茶加工只要隨便曬曬就行的奇葩觀點。
好茶的加工,需環環緊扣。
一步也不能掉以輕心,遠沒有看著那麼簡單!
八、芽葉相對均勻。
買水果常能遇到特大果、大果、中果、小果的選項。
同一批果子裡,個頭越大越飽滿,看著越誘人的水果,價位會更高些。
若買一箱特大果型的蘋果回家,收到貨後卻發現果子個頭小,名不副實,無疑是太吃虧。
買茶,也是這樣的道理。
相同品類、相同等級、相同產地的前提下,若無特殊情況,自然是芽頭越飽滿、葉片越細窄、茶梗看著更纖細的白茶,等級更高。
若你買了某批一級壽眉回去,泡開後觀察葉底,結果發現裡面毫無芽頭存在感不說,並且葉片大小不一、茶梗有粗有細。
如此梗葉不勻稱的白茶,等級標準混亂,不建議入手!
九、葉底有光澤。
好茶的葉底要『亮』,有光澤,有光亮。
經歷輪番沸水洗禮後,幹茶已被徹底浸潤。
直到最後能看到蓋碗內的葉底,在水珠的浸潤下,顯得鮮亮有光澤。
看起來氣色好極了。
反觀那些問題茶,難以呈現這樣的好氣色。
比如,整餅看起來黑乎乎的渥堆做舊茶。
泡開後,再去看葉底。
連葉底顏色看著也是死氣沉沉的黑褐色系,沒有半點生機與活力!
《3》
泡茶時,看葉底的方法很簡單。
茶泡到不能再出味道後,找一個平面,將葉底倒出來。
最好放在可以照進自然光的地方,看得更清楚。
可直接看著蓋碗內的葉底。
也可將葉底倒出來,攤開細辨。
稍等片刻,微涼一點後,可用手指捏一捏茶梗與葉片,感受軟韌程度。
一看、二捏、三聞。
看顏色,看光澤、看整碎程度。
捏茶梗,摸葉片,撥芽頭。
趁熱聞葉底,冷後再聞餘香。
簡單幾步,便能清楚看清藏在葉底裡的秘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