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茶篇————25,六大茶類 之 黃茶篇。

黃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

黃茶算是六大茶類裡的少數民族。

大多數人都知道紅茶,綠茶等名茶。

相比之下的黃茶,知曉品茗過的人相對而言是不多的。

黃茶因其曲高和寡,氣質內斂,又叫『僑銷茶』,屬於微發酵茶類。

黃茶的誕生頗為巧合,是在生產綠茶時制作工藝出現偏差而偶然得到的,因此制作工藝十分相似,但是黃茶與綠茶的口感、湯色和外觀都有很大區別。

今天我們就帶領大家開啟『黃茶之旅』一同來認識黃茶。


黃茶名稱由來:

是人們從炒青綠茶中發現,由於殺青,揉捻後茶葉幹燥不足或不及時,葉子顏色變黃,於是就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類。

黃茶按鮮葉老嫩芽葉大小又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

黃芽茶主要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遠安黃茶;如溈山毛尖、平陽黃湯、雅安黃茶等均屬黃小茶。

三峽庫區蓄水以後,秭歸山區常年霧氣籠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秭歸黃茶,也屬於黃小茶。

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廣東大葉青則為黃大茶。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

湖南嶽陽為中國黃茶之鄉。


黃茶屬輕發酵茶類,加工工藝近似綠茶。

隻是在幹燥過程的前或後,增加一道『悶黃』的工藝,促使其多酚葉綠素等物質部份氧化變黃。

其加工方法近似於綠茶,制作過程為:

鮮葉——殺青——揉捻—— 悶黃——幹燥——成茶

黃茶的殺青、揉捻、幹燥等工序均與綠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於悶黃,這是形成黃茶特點的關鍵,主要做法是將殺青和揉捻後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後以濕佈蓋之,時間以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的葉片。

而悶黃的程度,掌握的好壞,也決定了黃茶的品質好壞,利用高溫殺青破壞酶的活性,其後多酚物質的氧化作用則是由於濕熱作用引起,並產生一些有色物質。

變色程度較輕的,是黃茶,程度重的,則形成了黑茶。

市面上好的黃茶難尋,就是因為悶黃一步很難掌握到位。

黃茶的口感相較於綠茶,沒有綠茶的苦澀,更加香醇。


黃茶的分類是根據原料的嫩度把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

黃芽茶:主要采自清明前後的一芽一葉,精細度高,外形茁壯挺直,銀毫滿披,色澤金黃,光亮,湯色杏黃明亮,滋味甘醇爽口,有『金鑲玉』之美稱。

黃芽茶主要有:蒙頂黃芽,霍山黃芽,君山銀針。

黃小芽:在四月中下旬采摘,為較大一些的一芽二,三葉,加工而成,黃小芽外形微卷,色澤黃亮油潤,白毫顯露,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厚鮮爽。

黃小茶主要有:平陽黃湯,北港毛尖,溈山毛尖。

黃大茶:采摘一芽四,五葉,一般長度在10-13厘米,黃大茶的大枝大葉的外形,是中國諸多的茶類中鮮少的一款茶類。

其外形條索粗壯,耐泡,湯色呈現透亮黃色或褐色,葉底嫩黃或黃中顯褐色。

黃大茶主要有:廣東大葉青,霍山黃大茶。


黃茶名稱在茶葉歷史上的變化

黃茶自古便有,但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品茗的方式賦予黃茶概念以不同的含義。

歷史上最早記載的黃茶概念,不同現今所指的黃茶,是依照茶樹品種原有特征,根據茶樹生長的芽葉自然顯露黃色而言。

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黃而得名 。

在歷史上,未產生系統的茶葉分類理論之前,大都憑直觀感覺辨別黃茶。

這種識別黃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葉品質極不相同的幾個茶類,涉及到很多種品質各異的茶葉。

如上面所說的因鮮葉具嫩黃色芽葉而得名的黃茶,而實為綠茶類。

還有采制粗老的綠茶,曬青綠茶;青茶的連心、包種等都是黃色黃湯,很易誤認為是黃茶。


番外小貼士:

沖泡黃茶時宜用85-95度左右的熱水沖泡。

另外,蒙頂黃芽是溫性茶,而其它的黃茶則是涼性茶,可以根據自身狀況決定喝什麼茶。

黃茶中含有諸多有益物質,並且黃茶還是輕發酵茶,相對不發酵的綠茶而言,對腸胃刺激性較低,合理的飲用對身體有好處

下一節我們將帶大家走進評茶第26篇,歡迎各位茶友提出建議和意見,更歡迎大家私信給小編整理寫出更多大家喜歡看的文章,感謝閱讀!

#茶生活##茶##黃茶##黃茶分類##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