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 | 黃芽茶 蒙頂黃芽 — 色黃而碧被人稱之為 ‘仙茶’。

黃茶 | 黃芽茶 蒙頂黃芽 — 色黃而碧被人稱之為 ‘仙茶’。

蒙頂黃芽自唐至明清皆為貢品。

每年清明節前采下的鱗片開展的圓肥單芽為原料成品茶,芽條勻整,扁平挺直,色澤黃潤,全毫顯露。

湯色黃中透碧,甜香鮮嫩,甘醇鮮爽,葉底全芽嫩黃。

蒙頂黃芽的工序分類為殺青後悶黃。

蒙頂黃芽的歷史

蒙頂茶栽培始於西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

清代趙懿《蒙頂茶說》記載『名山之茶美於蒙,蒙頂又美之上清峰,茶園七株又美之,世傳甘露慧禪師手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長。

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異,謂曰仙茶。

每歲采貢三百三十五斤……』。

有詩雲:『蒙茸香葉如輕羅,自唐進貢入天府』唐朝開始,至清朝,上千年間,蒙頂茶歲歲為貢茶。

蒙頂黃芽的傳說

相傳古時,青衣江有條仙魚,修煉成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幾顆茶籽,正巧碰見一個青年,兩人一見鐘情。

魚仙把茶籽贈送給青年,私訂了終身,相約在來年茶籽發芽時成親。

第二年春天蒙山頂上的茶籽發芽了,兩人成親,之後兩人相親相愛,共同勞作,培育茶苗。

魚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紗拋向空中,頓時白霧彌漫,籠罩了蒙山頂,滋潤著茶苗,茶樹越長越旺。

魚仙生下一兒一女後,魚仙偷離水晶宮私與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發現了。

天命難違,無奈忍痛離去。

臨走前,囑咐兒女要幫父親培植好滿山茶樹,並把那塊能變雲化霧的白紗留下,讓它永遠籠罩蒙山,滋潤茶樹。

蒙頂黃芽的產區

蒙頂山之地理環境山勢巍峨,峰巒挺秀,絕壑飛瀑,重雲積霧。

古人說這裡『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茶 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

據史料記載:『禹治水功成,旅祭於此』蒙山有上清、菱角、毗 羅、井泉、甘露等五頂,亦稱五峰,遠眺蒙頂山,五峰突兀,形似蓮花,蒙頂茶是蒙山所產名茶的總稱。

蒙頂山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陰雨天較多,年日照量僅1000小時左右,一年中霧日多達280—300天。

雨多、霧多、雲多,是蒙山特點。

蒙山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茶園土層深厚,PH值4.5—5.6,適宜茶樹生長。

蒙頂黃芽的特點

蒙頂黃芽采摘於春分時節,當茶樹上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芽頭鱗片展開,即可開園。

選采肥壯的芽和一芽一葉初展的芽頭。

要求芽頭肥壯勻齊,采摘時嚴格做到『五不采』,即紫芽、病蟲為害芽、露水芽、瘦芽、空心芽不采。

采回的嫩芽要及攤放,及時加工。

特級蒙頂黃芽茶青采用明前全芽頭制作、每市斤幹茶需要4萬—5萬個芽頭。

蒙頂黃芽做工精細,采用傳統炒悶結合的工藝,采用嫩芽殺青,草紙包裹置灶邊上保溫變黃,讓茶青在濕熱的環境下自然發酵,然後做型,再包黃烘幹。

蒙頂黃芽外形扁直,芽條勻整,色澤嫩黃,芽毫顯露,甜香濃鬱,湯色黃亮透碧,滋味鮮醇回甘,葉底全芽嫩黃。

家用儲存:用防潮性能好的包裝,封閉嚴實,放在無異味的冰箱冷藏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