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黃茶的關鍵工藝是什麼,特征是怎樣形成的。

『悶黃』形成的黃茶特點

知茶

黃茶是指初加工時經過一道『悶黃』工序所制的茶類。

悶黃工藝是形成黃茶獨特『三黃』品質《幹茶金黃、湯色杏黃、葉底嫩黃》的關鍵。

悶黃過程中,葉內生化成分在濕熱作用下發生一系列非酶促熱化學反應,為黃茶呈色物質、呈味物質和芳香物質的形成奠定基礎。

具有『黃葉黃湯』的基本品質特征,不似綠茶的清醇甘爽,又不似紅茶的甜和濃強。

黃茶是以醇和厚味給消費者一種樸實無華的感受。

黃茶的香氣,不似綠茶的清鮮濃鬱,而帶熟栗香,或甜蘭香,焦豆香,一般黃茶香高濃。

黃茶的滋味特點是醇而不苦,粗而不澀,醇和是它的基本滋味,這種醇和,不是綠茶呈現的極快的鮮爽,也不像紅茶呈現極快的濃強,而是醇而無澀,吐出茶湯後回味甘甜潤喉.

黃茶包容性強,老嫩相差甚大。

嫩者,單芽名貴;老者,葉大梗粗,亦是部分消費者杯中之寶.

燜黃工藝

特點

悶黃是形成黃茶品質的關鍵工序。

殺青開始至幹燥結束之前,適當的溫室條件下,黃茶均可以進行悶黃工藝。

依各種黃茶悶黃先後不同,分為濕坯悶黃和幹坯悶黃。

針對不同茶葉品質,方法不一,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形成良好的黃色黃湯品質特征。

幹坯悶黃是在初烘後進行的堆積悶黃,幹坯悶黃由於水分少,變化較慢,黃變時間較長。

茶坯含水量較低,水分一般控制在20-25%,變化較慢,通常悶黃耗時較長,需5-7天才能完成黃變過程。

濕坯悶黃是在殺青或揉捻後進行的堆積悶黃,由於葉子含水量高,變化快。

時間短。

此時茶坯含水量較高,一般控制在40-50%,變化較快,悶黃耗時較短,一般6-8小時即可。

盡管各類黃茶堆積變黃有先有後,方式方法各有不同,時間長短不一,但都是悶黃過程,這就是黃茶制法的特殊性。

影響悶黃的主要因素是含水量和悶黃溫度,含水量和越高,黃變速度也越快。

特征的形成

外觀色澤金黃或褐黃, 湯色杏黃或橙黃明亮,葉底嫩黃或黃褐,香高持久,毫香《白毫銀針香味》玉米香,熟栗香等 滋味甘醇鮮爽

幹茶色澤形成;是先殺青破壞酶的活性,在加工過程采取悶黃做法,在濕熱條件下茶多酚等化合物產生非酶性氧化的結果。

悶黃促進多酚類化合物輕度氧化、葉綠色大量減少,促使黃色顯露,使黃茶呈現黃色。

黃茶香氣的形成通過高溫殺青,黃茶散失水分對香氣形成有重要作用。

多糖與蛋白質形成氨基酸和單糖,在悶黃的濕熱作用下,轉化成芳香物質,此時低沸點的香氣散失,形成特有的芳香物質。

滋味 的形成 在長達幾十個小時的悶黃濕熱作用下,多酚類化合物產生非酶促氧化反應。

非酶促反應使多酚類、兒茶素減少,可溶性糖增加,從而形成醇爽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