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家族大戶——皖西黃茶。

黃茶,六大茶類裡最尷尬的一大類,產量最低,普及面最窄,知道的人也最少,經常有人喝著黃茶來一句:『這綠茶還挺鮮的!』這些看起來都不足為奇,畢竟鐵觀音都經常被錯認是綠茶,安吉白片想當然地被錯歸成白茶,把黃茶當成綠茶好像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黃茶這個茶類的茶品原本就不多,但說起黃茶,安徽才是黃茶的主產區,也是黃茶產量的主力軍。

尤其是安徽的西部《皖西地區》,主產黃大茶和黃小茶。

安徽皖西,在茶葉的地理意義上特指六安,皖西黃茶指的就是采用六安市及毗鄰的嶽西縣所轄行政區域內茶園所產的茶鮮葉按照黃茶加工工藝制成,具有黃湯黃葉的品質特征。

皖西黃茶不單單指一款茶,是皖西及嶽西縣黃茶的一個統稱。

皖西黃茶由來已久,自明代起,隨著炒青綠茶制法的逐漸發展完善,黃大茶、黃小茶等也相繼出現。

明代·許次紓《茶疏》

"……然六安仍其郡名,其實產霍山縣之大蜀山也。

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陜人皆用之。

南方謂其能消垢膩、去積滯,亦共寶愛。

顧彼山中不善制法,就於食鐺火薪焙炒,未及出釜,業已焦枯,詎堪用哉。

兼以好竹造巨笱,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黃萎,僅供下食,奚堪品鬥』

↑↑↑這段話就包括了當時六安的產茶情況,茶葉的主銷地、作用等,還提及了近似現代黃大茶工藝的茶葉制法,雖然當時看來是『僅供下食』,卻是黃茶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塊。

這時的人們還沒有現代對黃茶這麼明確的認知,包括『悶黃』工藝還不完善或者成型,從『不善制法』就可以看出,最初的黃茶其實算是瑕疵品,想想這一路走來也是起伏。

現在看皖西黃茶那是占下了黃茶界的半壁江山,說到底也離不開本地雄厚的產茶大軍。

據記載唐朝貞元年間《785-804年》,當時的壽州,今天的六安市下轄壽縣地區,光是制茶工人就達千數之多。

《唐國史補》又載,唐代江淮間居民『什二、三以茶為業』,明朝的貢茶更是如火如荼,延續了三百多年。

話雖如此,那些活在光輝歷史中的茶葉跟今天的主角黃茶並沒有太大關系。

這算下來,皖西黃茶等於是『傍了個大款』,只要時機一到它稍微冒泡就順利出頭了,水漲船高,畢竟背靠大樹好乘涼。

皖西茶自古聲名遠揚,主要以內銷為主,是長江以北地區的內銷茶主產地,現在皖西的黃茶相比紅綠茶產量雖然沒有那麼大,但也受到不少地區的歡迎,當地人們笑稱黃大茶『古銅色,高火香,葉大能包鹽,梗長能撐船』雖然比較誇張,倒是生動形象地形容了黃大茶『粗枝大葉』的特點。

皖西黃茶歷史悠久,自然是獨具特色的,有機會還是要仔細品品的,你管它會不會被當成綠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