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 | 黃小茶 鹿苑毛尖 — 呦呦鹿鳴而來的山寺僧茶。

鹿苑毛尖,產自於湖北遠安鹿溪山中,由遠安縣茶農創制於宋代,在清代乾隆年間被選為貢茶。

工序分類為殺青後悶黃。

鹿苑毛尖的由來

相傳古時,此地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沒,嗷嗷而歌,後有人圍苑馴養,久之山名故稱為鹿苑山,後此地建鹿苑寺,鹿苑寺種茶即為鹿苑茶。

山因鹿名,寺隨山名,茶隨寺名,名山名寺名茶,天設地造,一脈相承。

鹿苑茶的種植起源,相傳在建寺之初有一僧在寺邊發現一株茶樹,采後品嘗,馨香濃鬱,回味無窮,驚呼神茶!頓時寺院傳開,僧徒紛紛種植,當地群眾也競相引種。

後來,又在寺後的巖坡上發現三株罕見的白茶樹,色白芽壯,品質超群,因此又有『白茶鹿苑寺』之稱。

鹿苑毛尖的歷史

湖北宜昌遠安縣古屬峽州,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遠安產茶之記載。

據縣志遠載,鹿苑茶起初《公元1225》年為鹿苑增寺側載值,產量甚微,當地村民見茶香味濃,便爭於相引種,遂擴大到山前屋後種植,從而得以發展。

現已在鹿苑一帶創制出一種黃茶類的鹿苑毛尖。

據清同治縣志記載:『安邑侯憩此,問及茶艾,僧言:土人采伐,鮮有存者』在清代乾隆年間被選為貢茶。

清代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高僧金田來到鹿苑巡寺講法,品茶題詩,稱頌鹿苑茶為絕品。

詩雲:『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種馨香滿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參禪能伏睡魔軍』古今流傳的『清漆寺的水《今湖北當陽縣》,鹿苑寺的茶』,正是對鹿苑茶的贊語。

鹿苑毛尖的產地

鹿苑寺,位於遠安縣城西北七公裡處的鹿溪山中。

這裡山清水秀,兩岸傍山,茶園分佈在山腳山腰一帶,滿山峽谷中的蘭草、山花和四季常青的百年楠樹,伴隨茶樹生長。

這裡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巒險峻,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紅砂巖風化的土壤,肥沃疏松,良好的生態環境,對茶樹生長十分有利。

鹿苑毛尖的特征

鹿苑毛尖於每年清明前數日至谷雨間采茶,標準為一芽一、二葉,要求鮮葉細嫩,勻齊、純凈、不帶魚葉、老葉。

經殺青、炒二青、悶堆、揀剔和炒幹等工序。

其中悶堆是形成鹿苑茶特有品質的重要工序,茶坯堆積在竹盤內,拍緊壓實,上蓋濕佈,悶堆5至6小時,促其色澤黃變。

鹿苑毛尖其成品外形色澤金黃《略帶魚子泡》,白毫顯露,條索環狀《環子腳》,內質香氣持久,滋味醇厚甘涼,湯色綠黃明亮,葉底嫩黃勻整。

家用儲存:用防潮性能好的包裝,封閉嚴實,放在無異味的冰箱冷藏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