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是六大基本茶類之一。
制造時由悶黃工序形成黃湯黃葉的茶。
制作工藝與綠茶相似,但在揉捻前或揉捻後,或在初幹前或初幹後進行悶黃。
根據所用鮮葉原料的嫩度和大小分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
黃茶主產與四川、安徽、湖南、浙江、廣東、湖北等省。
今天小壺仙帶你了解中國的黃茶品種都有哪些!
君山銀針
產於黃茶之鄉湖南嶽陽,是洞庭湖君山島的針形黃芽茶的一種。
清代君山茶已有『尖茶』和『蔸茶』之分,采回芽葉之後,將芽頭摘下制成尖茶納作貢品,稱『貢尖』,留下來的稱為『貢蔸』。
沖泡時,開始芽頭沖向水面,懸空掛立,徐徐下降於杯底如金槍林立,又似群筍出土,間或有的芽頭從杯底又升至水面,有起有落,十分悅目。
有的芽頭包芽之葉略有張口,其間夾有一晶瑩氣泡,恰似『雀舌含珠』。
湯色杏黃明凈,香氣清鮮,滋味甜和鮮爽。
蒙頂黃芽
產於四川名山蒙山區域的扁直形黃芽茶。
蒙山產茶始於西漢,盛於唐,唐僖宗中和年間入貢為全國之最。
采摘色黃綠而肥壯的單芽,經攤晾、殺青、燜黃、整形提亳、烘焙幹燥制成。
形狀扁直,芽勻整齊,鮮嫩顯毫,湯色黃綠明亮,甘香濃鬱。
霍山黃芽
主產安徽霍山大別山腹地大化坪、上和街、姚家畈、太陽河一帶的直條形黃芽茶、以大化坪的金雞塢、金山,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畈的烏米尖所產最佳。
為安徽歷史第一茶。
谷雨前三天采摘一芽一葉初展到一芽十初展,經炒茶、做形、初烘、攤涼、復烘、攤涼、足焙制成。
分一至三級。
形似雀舌,細嫩多毫,葉色嫩黃,湯色黃綠。
香氣鮮爽,有栗香,滋味醇厚,葉底嫩黃。
溈山毛尖
產於湖南寧鄉溈山鄉的溈山、溈澤、八澤等村的朵形黃小茶。
溈山唐代即產茶。
清明後七天采摘一芽二葉,經殺青、悶黃、揉捻、烘焙、熏煙制成。
芽葉微卷,呈自然開展的蘭花狀,白毫顯露,茶色黃潤,煙香撲鼻,湯色杏黃明凈,煙香顯,茶香濃,滋味醇爽,葉底黃亮成朵。
北港毛尖
產於湖南嶽陽康王鄉北港的黃小茶。
清明後五六天,采一芽二三葉,經攤青、殺青、鍋揉、拍汗、復炒復揉、烘幹制成。
緊細顯毫,色澤金黃,湯色黃亮,香氣清高,滋味醇厚回爽,葉底嫩黃明亮。
遠安鹿苑
亦稱『鹿苑毛尖』、『鹿苑茶』。
產於湖北遠安鹿苑寺一帶的條形黃小茶。
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遠安產茶的記載。
清乾隆年間被選為貢茶。
采摘一芽一葉,經殺青、炒二青、悶堆、揀剔和炒幹制成。
分特級、一級、二級。
條索呈環狀,色澤金黃,白毫顯露,湯色綠黃明亮,清香,滋味醇厚甘涼,葉底嫩黃勻整。
溫州黃湯
亦稱『平陽黃湯』。
主產浙江溫州的平陽、蒼南、泰順等地的條形黃小茶。
歷史上以平陽產量最多,故名。
泰順出產的又稱『泰順黃湯』。
清乾隆、嘉慶年間溫州地區已產黃湯茶。
經殺青、揉捻、悶堆、幹燥制成。
色黃、湯黃、葉底黃。
霍山黃大茶
產於安徽霍山金賽的條形黃大茶。
本品種系采摘一芽四五葉,經炒茶《殺青和揉捻》、初烘、堆積、烘焙《拉毛火、拉老火》制成。
分三級6等。
梗壯葉肥,梗葉相連,大枝大桿,彎曲帶鉤,色澤油潤,呈古銅色;湯色深黃顯褐,滋味濃厚醇和,具高爽焦香。
白雲茶
產於廣東臺山、新會的條形黃大茶。
經殺青、揉條、搓團、包燜、幹燥制成。
不分級。
條索緊結,色澤黑褐,火工較高,湯色黃明,滋味濃醇帶焦香。
廣東大葉青
主產廣東韶關、肇慶、佛山、湛江等地的長條形黃大茶。
研制於20世紀60年代。
采摘雲南大葉等大葉種鮮葉一芽三四葉,經輕萎凋、殺青、揉捻、悶黃、幹燥制成。
分一至五級。
條索肥壯緊卷,顯毫,葉張完整有毫尖,青潤帶黃,香氣純正,滋味濃醇回甘,湯色橙黃明亮,葉底黃綠。
想要了解更多茶文化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茶道小壺仙】每天介紹最專業的茶葉知識,分享傳統的飲茶文化!